后备干部工作

出处:按学科分类—政治、法律 山东人民出版社《组织人事工作辞典》第158页(967字)

亦即第三梯队建设工作。

用“第三梯队建设”来表述后备干部工作是近年才有的,但作为选拔和培养后备干部的工作,在我党的历史上早就有了。1964年1月,邓小平同志在一次报告中提出了军队干部年轻化的问题。

同年6月,在中央工作会议上,毛泽东同志正式向全党提出“要从上到下地、普遍地、经常不断地注意培养和造就革命事业接班人”的战略任务,同时采取了一些实际措施。如选拔有一定文化、有培养前途,但缺乏实际工作经验的干部到县、公社和厂矿任职培养;选调年纪轻、素质好但文化较低的工农干部到大中专院校学习;选调40岁左右的中青年干部参加中央部委和省市自治区的领导工作;选调应届优秀大学毕业生到基层任职锻炼,等等。象这样有意识有目的,自下而上地在全国范围内选拔培养接班人,在国际共运史上是少有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中央针对当时干部队伍存在的“青黄不接”的严重局面,提出大力加强后备干部队伍建设,选拔大批优秀中青年干部,逐步实现干部队伍的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和专业化的战略决策。

这项工作从酝酿到现在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79年到1983年上半年,是思想准备和工作起步阶段。

这期间主要抓了思想建设和组织机构建设。在思想建设方面,着眼于克服干部工作中“左”的影响和论资排辈观念,树立新时期的用人标准,为以后的工作奠定了比较扎实的思想基础。

在组织机构建设方面,截止1983年,全国大多数省市自治区都建立了负责后备干部工作的青年干部处;多数地、市、州、盟建立了青年干部科(处);部分中央和国家部委也相继建立了青年干部处或配备了专门负责青干工作的干部。第二阶段从1983年5月至1984年底,是大规模的队伍建设阶段。

期间数以万计的干部群众参加后备干部的推荐和挑选工作,各地陆续建立了一批后备干部名单,同时着手了后备干部制度的建设。第三阶段从1985年至今,是后备干部工作转入经常化、制度化的阶段。1983年10月中组部下达了中组发15号文件,其中包括《关于建立省部级后备干部制度的意见》,文件对后备干部的含义、数量、挑选标准、产生程序、培养管理和提拔使用等一系列问题作了具体规定。各省市和部分部委也分别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订了一系列制度或规定,对推动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工作正规化、制度化起了积极的作用。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