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资本论》辞典

产业后备军

出处:按学科分类—列 山东人民出版社《《资本论》辞典》第22页(1556字)

现役劳动军的对称。

又称“工人后备军”或“失业大军”。资本主义社会里经常存在的大量完全失业或半失业人口。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随着资本积累的增长和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预付总资本中不变资本所占的比重不断地增加,而可变资本所占的比重则相对地减少。

因此,对劳动力的需求,同总资本比较相对地减少。

当然,随着总资本的增长,对劳动力的需要也会绝对增加,但是增加的比例却小于资本的增加量。可是,除了劳动力的自然增长之外,由于独立的手工业者,拥有小块土地的农民以及小资本家丧失了他们的劳动条件而变为雇佣工人;由于资本家用女工代替男工,用童工代替成年工人等等,使劳动力的供给日益增加。因此,资本积累必然会产生相对过剩的工人人口,即产业后备军。

产业后备军既是资本积累的必然产物,又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资本主义生产是在竞争和生产无政府状态中发展的,生产经历着危机、萧条、复苏、繁荣的周期运动,这种周期运动,使产业后备军有时在扩大,有时又有所缩小。当经济危机到来时,企业纷纷破产倒闭,生产缩减,工人大批失业,产业后备军急剧扩大;而在从复苏到高涨阶段,随着生产的扩张,又需要吸收大批工人,这时产业后备军又有一部分被吸收到产业中来。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使资本家随时可以找到可供剥削的大量劳动力。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周期性,需要有这样一个劳动力的蓄水池。

相对过剩人口就是这样的蓄水池。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把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大量失业和半失业人口,叫做产业后备军。马克思指出:“过剩的工人人口形成一支可供支配的产业后备军,它绝对地隶属于资本,就好象它是由资本出钱养大的一样。过剩的工人人口不受人口实际增长的限制,为不断变化的资本增殖需要创造出随时可供剥削的人身材料。

”(23·692-693)同时,产业后备军的存在,是劳动力供求规律借以运动的前提,大大增加了资本的权力,为资本家加强对在业工人的剥削和统治提供了有利条件。资本家经常用失业的威胁,迫使在业工人提高劳动强度和延长劳动时间,接受更加苛刻的劳动条件,更加听命于资本,并且压低他们的工资。

“雇佣工人阶级的一部分被迫无所事事,不仅迫使它的另一部分从事过度劳动,使单个资本家发财致富,而且同时也有利于资本家阶级”(49·242)。另一方面,在业工人的过度劳动,又进一步缩小了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使更多的工人失业,扩大后备军队伍,更有利于保证资本家获得廉价的劳动力,使工资的变动被限制在绝对符合资本的剥削欲和利润欲的界限之内。

决定工资变动的,不是工人人口的绝对数量的增减,而是工人阶级分为现役军和后备军的比例的变动,是过剩人口相对量的增减,是过剩人口时而被吸收时而被游离的程度。

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家斯密认为,对劳动的需求会随着积累的增长而增长,工资会提高,工人阶级的生活条件会相应地得到改善。李嘉图已不再同意这种意见。他指出,如果随着积累和伴随着积累的大工业的发展,对劳动的需求绝对增长,那么相对来说这种需求减少,而且会形成经常的过剩人口。

但由于缺少必要的理论前提,李嘉图并不能科学阐明过剩人口形成的原因。马克思说:“当工业兴衰的周期性已经成为举世瞩目的事情时,甚至在经济学家(指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引者)中也有一些人准备承认,资本不能没有由过剩人口中的‘贱民’构成的后备军”(49·241)。

只有马克思第一次从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上,科学地阐明了产业后备军形成的客观必然性,它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的重要作用,以及它对无产阶级的生活状况的影响,并进而揭示了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

上一篇:产业部门 下一篇:《资本论》辞典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