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资本论》辞典

储备(商品储备)

出处:按学科分类—列 山东人民出版社《《资本论》辞典》第38页(1634字)

储备是把产品储存起来,以备需要时使用。

当产品从生产过程出来,尚未进入消费过程(包括生产消费与个人消费)之前的中间阶段就形成产品储备。但有一些储备,如一些活树和活畜的储备“相对地说是处在生产过程中”(24·272)。为了生产和再生产的正常进行,任何社会都要有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储备,所以“产品储备是一切社会所共有的”,而商品储备则仅仅存在于商品经济中,它是“产品储备的一种特殊形式”(24·163)。

储备有三种形式:一是生产储备,即生产资料形式的储备,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就是生产资本形式的储备。

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这种储备在绝对量上会增大,但和生产资本增加相比较可以相对地减少。一些生产资料的储备会减少。

如随着交通运输工具的发展,工厂主所需要的原料和辅助材料能够迅速地、有保证地不断得到供应,他就可以减少这种原料和辅助材料的储备。有些生产资料的储备会改变形式。

如“同一棉花,作为生产储备堆在工厂主仓库里的时间缩短了,作为商品堆在棉花商人的货栈的时间就长了”(24·322-323)。所以这是同一个储备的形式变换。

二是个人消费资料形式的储备,即以消费资料形式存在的储备。这种形式的储备,在生产是直接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时,相对来说是很大的。

如古代和中世纪的农民,就是把产品的绝大部分作为全年的消费资料,留在自己手中,但不采取商品储备的形式。斯密由于不知道储备和商品储备的区别,就错误地认为“以这种生产方式为基础的社会,不存在储备”(24·158)。

三是商品储备,产品作为商品或者作为商品资本还停留在该商品生产者手中,或者该商品生产者虽已销售出去,但尚停留在商人手中时,就形成商品储备。

由于有了储备,“流通过程从而包括流通过程在内的再生产过程的不断连续进行,才得到保证”(24·165)。

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一方面每个生产部门的商品生产绝对量在增大,储备的社会形式也在变换,直接的生产储备和消费储备在减少,而在商品形式上的储备相对增加。

商品储备量,一方面必须满足一定时期内社会对它的需求量,并且要略大于平均需求量否则,超过平均量的需求就不能得到满足。

另一方面,商品储备量“取决于商品再生产时间的长度”(26Ⅲ·312)。再生产时间较长的商品要多储备,在这个期间商品储备才能够用。

总之,正常的商品储备量,是由平均需求量和商品再生产时间决定的。

而且储备的物资因不断消耗,就需要不断更新,所以,同一种商品储备并不是同一些商品,正如“驿站始终客满,但始终都是新的旅客”(26Ⅲ·311)。

储备,不管它是作为商品储备、生产储备或消费储备,都必须支出一定的保管费用。这种费用是生产过程在流通领域继续所引起的费用。

由于“它们不进入产品形成本身,因此是产品的一种扣除。它们作为社会财产的非生产费用是必要的”(24·162-163)。

保管费用能在多大程度上加入商品的价值,这要看商品储备的形成情况而定。由流通的停滞而造成的商品储备是违背商品生产者意志的非志愿的储备。

这种停滞,商品生产者也是无法知道的。马克思说:“这绝不是生产者的一种自由行动,绝不是生产的目的或者生产的内在的生命因素”(26Ⅲ·311)。这种非自愿储备所引起的保管费用不加入商品价值。

另一种储备是自愿的储备。

自愿的储备是这样一种储备,“只是由于有了这种储备,流通过程从而包含流通过程在内的再生产过程的不断连续进行,才得到保证”(24·165)。为了保证再生产过程连续进行的正常储备所引起的保管费用,加入商品价值。

上一篇:出售价格 下一篇:《资本论》辞典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