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资本论》辞典

大规模协作

出处:按学科分类—列 山东人民出版社《《资本论》辞典》第49页(1099字)

人数众多的劳动者共同使用生产资料协同劳动的劳动形式。

协作规模的大小主要看协作劳动者人数的多少。而一定量的生产资料的积聚,是协作的物质条件。因此,协作劳动者的人数或协作的规模,取决于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积聚和集中的程度。

资本主义以前的协作,由于生产资料所有制范围的狭小和自然经济等社会条件的限制,协作的规模和形式不能得到发展。

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里,只是偶尔采用大规模协作(见23·371)。资本主义生产是为了市场、为了赚钱而生产,它一开始就采用了大规模协作的形式,因为大规模的协作、分工和机器生产等可以提高社会劳动生产力,从而为实现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条件。

简单协作的一定规模是工场手工业内部分工的前提。工场内分工越来越细,各工种之间的严格比例和操作的发展,又要求协作规模扩大。

工场内分工和协作规模的发展,又是机器大工业的基础与前提。

机器体系的建立,要求总体工人的体系远远大于工场手工业时期的协作规模。

象乐队需要指挥一样,一切大规模协作都需要统一的管理。一旦这种协作劳动从属于资本,则对它的管理也就会具有二重性。

马克思指出:“如果说资本主义的管理就其内容来说是二重的,——因为它所管理的生产过程本身具有二重性:一方面是制造产品的社会劳动过程,另一方面是资本的价值增殖过程,——那么,资本主义的管理就其形式来说是专制的。随着大规模协作的发展,这种专制也发展了自己特有的形式。”监督工作成为“特种雇佣工人”即“工业上的军官(经理)和军士(监工)”的专职,资本家则成为“工业的司令官”(23·368-369)。

采用机器体系的大规模协作,使资本主义真正获得了适合自身的技术基础,使资本主义的本质和规律充分显现出来。一方面,它为资本主义生产的迅速发展提供了基础;机器生产所达到的规模,使科学的应用第一次成为可能与必要(见47·570);使大规模地使用自然力第一次成为生产过程的一个因素(见47·569);由于生产资料的共同使用而达到的节约,比手工业时期更具有重要的意义(见25·94-98);而且,生产规模越大,停留在市场上的商品越多,资本就越容易找到再生产的条件(见26Ⅱ·552)。另一方面,采用机器体系的大规模协作消灭了工人专业技艺的基础,大规模使用女工、童工,使劳动力价值降低,造成大量工人失业等等。

总之,使用机器的大规模协作加深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使经济危机成为资本主义的必然伴侣。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