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资本论》辞典

分工

出处:按学科分类—列 山东人民出版社《《资本论》辞典》第73页(1306字)

指劳动分工,即各种社会劳动的划分和独立化。

有按性别和年龄形成的自然分工,按社会不同部门之间和各部门内部形成的社会分工(包括把社会生产分为农业、工业等大类的一般分工和这些大类分为种和亚种的特殊的分工),以及企业内部在劳动过程中形成的不同工种间的个别分工等。

不同形式的分工,是不同历史阶段上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最早出现的是自然分工,在原始社会,氏族成员之间就出现了按性别和年龄进行的某些自然分工。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自然分工逐渐确定和巩固起来。

接着出现的是社会分工。虽然开始的两次社会大分工都发生在原始社会时期,第三次社会大分工发生在原始社会瓦解、奴隶社会形成的时期,但是,社会分工经历了一个极其漫长的历史发展时期,直到资本主义社会才获得高度的发展。

企业内部的分工则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独特创造。它产生于工场手工业时期,完成于机器大生产时期。

这些不同的分工形式,都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自然分工的出现,使不同性别和年龄的劳动力得到了合理的使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劳动的熟练程度,使劳动生产率有某些提高,标志着原始社会生产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社会分工则不断分离出新的生产部门和新的工种,使生产日趋专业化,它有利于提高劳动熟练程度,革新生产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企业内部的分工则使生产力进一步发展。

由于工人终生只从事一种专门性的简单操作,这就使他们整个身体变成这种操作的自动的片面器官,从而使他花费在这一操作上的时间,比循序地进行整个系列操作的手工业者要少。在局部劳动独立化为一个人的专门职能之后,由于反复地进行同一操作,注意力就集中在有限的动作上,有利于积累经验,局部劳动的方法也就完善起来。由于劳动过程的不同操作彼此分离,局部工人固定在一种专门形式的局部操作上,为了适合各种局部操作的不同用途,劳动工具逐步分化和专门化。劳动工具的分化和专门化不仅在提高工场手工业的劳动生产率上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且还创造了从手工工具过渡到机器的一种物质条件,“因为机器就是由许多简单工具结合而成的”(23·379)。

分工和协作有着密切的关系。社会分工使各部门(包括各个大类以及大类下面的种和亚种)互相依赖,客观上要求它们之间必须实行协作。

企业内部的分工,使工场手工业中,从事各种局部操作的劳动者之间必须保持一种协作关系;在机器大工业中,协作打破了人的自然器官的生理限制,使得劳动者之间的协作发展为机器之间的协作。

分工原来是自发地形成的,使得劳动在各部门之间的分配往往不符合客观上所要求的比例。到了资本主义社会,出现个别企业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在阶级社会中,分工往往成为人剥削人的手段,会压抑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企业内部的分工,把劳动者变为终生从事某一局部操作的器官,使劳动从形式上隶属于资本转变为实际上隶属于资本,加强了资本对劳动的统治。这又防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上一篇:分成制 下一篇:分工的基本规律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