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资本论》辞典

级差地租的第一种形式(级差地租Ⅰ)

出处:按学科分类—列 山东人民出版社《《资本论》辞典》第238页(2377字)

同时投入不同地块的等量资本具有不同的生产率所产生的被土地所有者占有的超额利润。

等量资本投入不同地块之所以产生不同的结果,是由两种因素造成的,一种是土地肥力的差别,另一种是土地位置的差别。

如果撇开气候等要素,土地肥力的差别是由表层土壤的化学结构的差别形成的。

土地的肥力并非一成不变,它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而不断发生变化。级差地租Ⅰ形成的前提是“农业处于一定的发展阶段”,“土地的等级是按照这个发展阶段评定的”(25·734)。只有在这个前提下,才能看出在一定时间内和一定技术条件下,不同土地的肥力是有差别的,而这种差别必然会使投入不同地块的资本具有不同的劳动生产率。投在优等地和中等地上的资本,具有较高的劳动生产率,其产品的生产价格低于劣等地产品的生产价格。

由于农产品的社会生产价格是由劣等地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决定的,因而经营优等地和中等地的租地农场主就可以获得数量不等的高于平均利润以上的超额利润。这种超额利润被土地所有者占有,就成为级差地租Ⅰ。

级差地租Ⅰ的形成,还和土地位置的不同有关。不同地块与市场的距离是不同的。但是这种距离上的差别也不是固定不变的。一方面,随着整个社会生产的进步,建立了新的地方市场,并且通过采用先进的交通运输工具,使得位置较远的土地,相对地说,变得较近;另一方面,由于大的生产中心的形成,又会使土地的地区位置的差别扩大。

尽管不同地块与市场的距离会发生变化,但它们的差别是始终存在的。如果所经营的土地的肥力相同,那么,距离市场较近的地块,农产品运到市场和从市场把农业生产所必需的生产资料运回农场所耗费的运输费用就少一些,在这种土地上生产的农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就低。反之,运输费用就高一些,农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就高。由于农产品的社会生产价格是由距离市场最远的农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决定的,因此,经营距离市场较近的土地,就能因其农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而从中获得超额利润。这种超额利润被土地所有者占有,也成为级差地租Ⅰ。

形成级差地租Ⅰ的两个因素,即土地的肥力和位置,并不是截然分开、互不相关的。

它们“可以发生相反的作用。”(25·733)某一块土地,可能是位置很好,但肥力很差;另一块土地,可能是肥力很好,但位置很差。“它们时而互相抵销,时而交替地起着决定的影响。”(25·867)这一情况可以说明:为什么有的国家,先耕种较好的土地,然后再转到较坏的土地,或者相反。

级差地租Ⅰ存在的条件是农业发展各个阶段的土地自然肥力和所处位置的差别,它和土地耕种的顺序没有必然的联系。马克思以无可辩驳的例证,说明级差地租Ⅰ既可以由经营较好的土地到较坏的土地的序列产生,也可以由经营较坏土地到较好土地的序列产生,还可以按两个方向相互交叉的序列产生。

在农产品价格不变、上涨和下降这三种情况下,都可以形成级差地租Ⅰ。级差地租Ⅰ还可以和农业的进步结合在一起,因为农业技术的进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并不会消除土地肥力和位置的差别,而是使这种差别或者扩大,或者不变,或者只是缩小。

马克思在1844年上半年写的《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一文摘要》中,就已注意到“地租是土地的肥力和竞争之间的关系”(42·3)。在同年所写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肯定斯密用土地的肥力和位置的不同来解释地租的观点:“我们已经听到,地租的数量取决于土地的肥力。决定地租数量的另一个因素是土地的位置。”(42·76)在1847年写的《哲学的贫困》中,马克思指出,地租不能作为表明一块土地的肥沃程度的固定指标,因为土地的肥力随着现代化学的应用不断发生变化,土地的位置也影响着地租的多少和种类。

在1851年1月7日给恩格斯的信中,马克思批判了李嘉图把级差地租的存在同土地肥力递减律联系起来的错误观点,他通过例证分析,充分说明李嘉图提出的地租是最坏的土地的产品为补偿它的费用所必需的出售价格和最好的土地产品所能得到的出售价格之间的差额这一规律,“不是以土壤肥力的递减为前提,而仅仅是以(尽管随着社会的发展土壤肥力普遍地日益提高)土壤肥力各不相同”(27·179)为前提,因此,土地的改良愈普遍,被改良的土地的种类就愈多,虽然谷物的价格在普遍下降,全国的地租总额仍然能够增加。

在1862年写的《剩余价值理论》中,马克思指出:“级差地租是比较肥沃的土地上生产的产品的市场价格超过这种比较肥沃的土地自己产品的价值的余额。”(26Ⅱ·155)在投资相等的条件下,地租量不等,只能用土地的肥力不同来说明。土地的肥力可以由于运用最新技术成就变得比原来更肥沃。但是在农业中,成为超额利润的原因的,并不是较好地段肥力的绝对增长,而是它的肥力的相对增长,这种增长是由于比较不肥沃的土地投入耕种引起的。马克思还论述了土地的位置,认为“‘位置’是一个随着经济发展历史地发生变化的条件,因为它随着交通工具的设置、新城市的兴建、人口的增长等等而必然不断改善”(26Ⅱ·352)。

马克思还以美国移民过程为例,说明土壤的肥力和位置这两个因素是互相制约的。马克思详细分析了英国从1641年以来,二百多年期间小麦价格变动情况的统计资料,指出小麦价格并非如李嘉图所断言的那样,是不断上涨的,而是有升有降,降多于升,有力地论证了农业耕作的上升序列和下降序列是互相交错的。

上一篇:级差地租 下一篇:《资本论》辞典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