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资本论》辞典

价值增殖过程

出处:按学科分类—列 山东人民出版社《《资本论》辞典》第278页(1800字)

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剩余价值不能从流通过程中产生,它是以流通为媒介,在生产过程中由雇佣工人创造出来的。资本家购买了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后,就开始了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具有二重性:一方面是劳动过程,另一方面是价值增殖过程。

马克思指出:“作为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生产过程是商品生产过程;作为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生产过程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商品生产的资本主义形式。”(23·223)作为劳动过程,工人以具体劳动创造出商品的使用价值,并转移了生产资料的价值;作为价值增殖过程,工人以抽象劳动创造了新价值,这个新价值不仅可以补偿劳动力本身的价值,而且还超过劳动力的价值,提供出剩余价值来。马克思指出:资本家“不仅要生产使用价值,而且要生产价值,不仅要生产价值,而且要生产剩余价值。”(23·211)

以棉纱的生产过程为例,生产10磅棉纱,需要10磅棉花作原料,价值是10先令。棉花加工时消耗的纱锭量代表纺纱用掉的一切其他生产资料,价值为2先令。

这个资本家在棉纱生产上耗费掉的生产资料的总价值是12先令,由于雇佣工人的具体劳动把这部分价值转移到新产品棉纱中去而保留下来,构成棉纱价值的组成部分。

在棉纱生产过程中,雇佣工人生产10磅棉纱,耗费了6小时的劳动。

从抽象劳动的角度来考察,他就把这6小时的劳动物化在棉纱中,形成棉纱价值的另一组成部分。假定它体现为3先令的价值,恰好等于劳动力的F1价值。

这样10磅棉纱的总价值是15先令,这就是单纯的价值形成过程。马克思说:“棉纱的价值只是以前分配在棉花、纱锭和劳动力上的价值的总和,已有价值的这种单纯相加,永远也不能产生剩余价值。”(23·216)

价值增殖的秘密在于劳动力这一商品的特殊性质。

这里,“具有决定意义的,是这个商品独特的使用价值,即它是价值的源泉,并且是大子它自身的价值的源泉。”(23·219)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和它的使用价值在生产过程中所创造的价值是两个不同的量。劳动力的使用价值的特点是能够创造出比劳动力自身的价值更大的价值,其中的差额就是剩余价值。上例中劳动力的日价值3先令,是维持劳动者一天的费用,工人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已经卖给资本家,资本家决不会只让工人劳动6小时,创造出仅够补偿劳动力自身的价值就罢手,他一定让工人劳动更长的时间,比如12小时。这样,工人创造的价值就不只是3先令,而是6先令,超出了劳动力本身的价值,资本家看中的正是这部分价值。

再以棉纱生产为例。工人劳动12小时,生产棉纱20磅,耗费棉花20磅,价值20先令,纱锭磨损耗费4先令,同时工人创造追加的价值6先令,这样20磅棉纱的价值就是30先令。

资本家生产20磅棉纱只花费27先令,棉纱如果按价值出售,就赚得3先令的剩余价值。这就是价值增殖过程。

马克思指出:“如果我们现在把价值形成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比较一下,就会知道,价值增殖过程不外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如果价值形成过程只持续到这样一点,即资本所支付的劳动力价值恰好为新的等价物所补偿,那就是单,纯的价值形成过程。如果价值形成过程超过这一点,那就成为价值增殖过程。”(23·221)

由此可见,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所创造而由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

资本主义生产,实质上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资本家生产的目的,就是攫取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与剩余价值的生产相联系,雇佣工人的劳动时间也分为两部分,即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

在必要劳动时间内,工人再生产劳动力的价值;在剩余劳动时间内,则给资本家创造剩余价值。

马克思通过价值增殖过程的分析,揭露了剩余价值的真实来源和资本主义生产的秘密,阐明了资本剥削雇佣劳动的关系,建立起科学的剩余价值学说,完成了政治经济学的革命,给资产阶级经济学及其关于资本主义制度下阶级利益调和的说法以致命的打击。

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石,依靠这一学说,马克思作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科学结论,为无产阶级的解放斗争指明了方向。

上一篇:价值源泉 下一篇:《资本论》辞典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