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资本论》辞典

利润率平均化的规律

出处:按学科分类—列 山东人民出版社《《资本论》辞典》第401页(3944字)

也称平均利润率规律或一般利润率规律。

它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特有的经济规律,指资本主义社会各职能资本部门(包括各产业部门和商业部门)的特殊利润率平均化为一般利润率的客观必然性,实质上是剩余价值率第二级转化形式的运动规律。

马克思先以产业资本为代表,阐明了工业中利润率的平均化,后又把商业资本纳入分析,补充并完成了对利润率平均化规律的论述。

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如果商品按价值出售,那么,不同生产部门即使剩余价值率相等,但由于资本有机构成不同和资本周转速度不同,等量资本将推动不等量劳动,生产不等量剩余价值,因而会有不同的利润率。

资本有机构成低的部门利润率较高,资本有机构成高的部门利润率较低。

然而,在资本的实际运动中,不管各产业部门的资本有机构成多么不同,利润都与资本量成比例,等量资本在相同时间内获得等量利润。“在这里,价值理论好象同现实的运动不一致,同生产的实际现象不一致,因此,理解这些现象的任何企图,也好象必须完全放弃。”(25·172)这在理论上就是价值规律和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规律的矛盾。这个矛盾是导致李嘉图理论体系破产的原因之一。马克思的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学说解决了这个理论上的矛盾,而对利润率平均化规律的阐明则是这一学说的基础。

利润率转化为平均利润率,是资本作为一种社会权力的客观要求,这种社会权力体现资本之间的关系。

资本与资本作为一种社会权力是平等的,因而等量资本必然要求获得相等的利润。这里所涉及的,不是剩余价值即利润的生产,而是利润在不同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

马克思指出:“全部困难是由这样一个事实产生的:商品不只是当作商品来交换,而是当作资本的产品来交换。这些资本要求从剩余价值的总量中,分到和它们各自的量成比例的一份,或者在它们的量相等时,要求分到相等的一份。一定资本在一定时间内生产的商品的总价格,应该满足这种要求。”(25·196)他还说:“最低限度要按照那个会提供平均利润的价格,即生产价格来出售商品。在这种形式上,资本就意识到自己是一种社会权力;每个资本家都按照他在社会总资本中占有的份额而分享这种权力。”(25·218)正是由于资本作为这种平等社会权力的客观要求,决定了不同生产部门的特殊利润率必然转化为平均利润率。

利润率转化为平均利润率还需要一定的历史条件。马克思将其归结为两个方面:一是资本能够更容易、更自由地从一个生产部门、一个地点转移到另一个生产部门、另一个地点。这就要求社会内部有完全的商业自由即充分的自由竞争,消除了自然垄断以外的一切垄断,即消除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造成的垄断;信用制度的相当发展,资本主义支配一切生产部门和较高的人口密度等等。

二是劳动力能够迅速地从一个生产部门、一个地点转移到另一个生产部门、另一个地点。这就要求废除妨碍这种转移的法律,一切部门的劳动都化为简单劳动,工人抛弃职业偏见并受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支配等等。资本主义有了较高发展,才会具备这些条件,才会实现或加速实现利润率的平均化。

马克思详细分析了利润率平均化为一般利润率的具体过程。利润率平均化是通过部门间的资本竞争而实现的,而这种竞争的主要方式则是资本在部门之间的自由转移。

每个部门的资本都力图追逐较高的利润率,设法把资本从利润率较低的部门转投到利润率较高的部门。

这样,利润率较高的部门会由于资本大量流入、生产规模扩大和产品供给增加,导致价格降低和利润率下降;而利润率较低的部门则会由于资本大量流出、生产规模缩小和产品供给减少,导致价格上升和利润率提高。

“资本在不同生产部门之间这样不断地流出和流入,引起利润率上升和下降的运动,这种运动会或多或少地互相平衡,因此有一种使利润率到处都化为一个共同的和一般的水平的趋势。”(25·231-232)“平均利润率是在互相竞争的资本家势均力敌的时候出现的。”(25·978)竞争可以造成这种均势,但平均利润率本身并不是竞争创造的。因为利润不是竞争创造的,利润的水平在平均化过程发生前就已经确定,竞争只是使不等的利润率平均化了。

资本的竞争不外是资本的各内在规律即资本主义生产的各内在规律的实现。由此可见,利润率的平均化是社会资本运动的客观必然趋势,是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的中间环节。

利润率平均化的规律不仅适用于产业资本,而且适用于包括商业资本在内的整个职能资本。商业资本是在社会资本再生产过程所必需的流通领域内执行职能的,是社会资本再生产所必需的一种资本形式,因而会和产业资本一样,参加一般利润率的形成。

“商人资本会按照它在总资本中所占的比例,参加决定一般利润率。”(25·318)商业资本参加一般利润率的形成,也是通过和产业资本的竞争及资本转投而实现的。

如果商业资本能比产业资本带来更高的平均利润率,那么,一部分产业资本就会转化为商业资本。

如果商业资本带来较低的平均利润率,那么,就会发生相反的过程:一部分商业资本会转化为产业资本。

由于商业资本和产业资本之间的竞争和自由转移,就会在全社会职能资本的范围内形成统一的一般利润率,这是“平均利润率的完成形态”(25·377)。

平均利润率是社会总剩余价值与社会总资本的比率,即∑m/∑C。它是利润率的转化形式,是剩余价值率的第二级转化形式,进一步使剩余价值率从而使剩余价值生产神秘化了。

影响平均利润率水平高低的因素有二:一是“各个部门的不同的利润率”;二是“社会总资本在这些不同部门之间的分配,即投在每个特殊部门因而有特殊利润率的资本的相对量”(25·182-183)。

影响平均利润率变动的因素有三:一是在剩余价值总量不变时,“作为形成要素加入不变资本,或加入可变资本,或加入二者的商品的价值变动”,会引起一般利润率的变动,这是通过生产资本物质要素价值的变动所引起的社会资本价值构成的变动而实现的;二是在商品价值不变的条件下,“劳动的剥削程度发生变动,那么,一般利润率就会发生变动”;三是在劳动的剥削程度不变时,“由于劳动过程中的技术变化,所使用的劳动的总额同不变资本相比发生相对变动”,即由技术构成变化而引起的社会资本价值构成发生变动,于是“一般利润率就会发生变动”(见25·187)。

关于一般利润率的变动规律,马克思指出:“尽管各个特殊生产部门的实际利润率不断发生巨大的变动,……一般利润率的实际变化,在不是例外地由特殊的经济事件引起的时候,总是由一系列延续很长时期的波动所造成的、很晚才出现的结果,这些波动需要有许多时间才能固定成为和平均化为一般利润率的一个变化。”(25·186)这就是说,一般利润率形成之后会相对稳定,只是经历较长时期之后才会发生大的变化。其原因是:首先,各个特殊生产部门特殊利润率的波动,具有纵向平衡的特点,在一定时期内,各部门内先后发生的波动会互相抵销,从而各部门的特殊利润率会相对稳定,而不至影响一般利润率水平;其次,不同生产部门利润率的局部波动具有横向中和的特点,同一时期内一些生产部门利润率的局部波动,会为另一些生产部门同时发生的反向局部波动所抵销,也不致影响一般利润率的水平;第三,一般利润率变动的一个经常性原因是总资本在不同特殊部门之间的分配,但它会由于本身的“不间断性和全面性”(见25·190),即总资本不间断地和全面地在各个特殊生产部门之间重新分配,而在很大程度上失去对一般利润率的影响,这是一般利润率在较长时期内相对稳定的原因。

只有当各个生产部门内利润率的波动在较长时期内经过一系列变动充分固定下来,“能羸得时间来影响一般利润率,从而取得超出局部的意义为止”(25·190),才会引起一般利润率的变化。“在这样的空间和时间的界限内本卷第一篇所阐明的关于利润率的规律同样是适用的。”(25·190)在《资本论》第三卷和《经济学手稿(1861-1863年)》中,马克思还论述了平均利润率有下降的变动趋势,揭示了一般利润率趋向下降的规律。

通过对利润率平均化规律的论证,马克思得出了一个重要结论:“每一单个资本家,同每一个特殊生产部门的所有资本家总体一样,参与总资本对全体工人阶级的剥削,并参与决定这个剥削的程度,这不只是出于一般的阶级同情,而且也是出于直接的经济利害关系,因为在其他一切条件……已定的前提下,平均利润率取决于总资本对总劳动的剥削程度。”(25·220)所以,整个资本家阶级“在他们的竞争中表现出彼此都是虚伪的兄弟,但面对着整个工人阶级却结成真正的共济会团体。”(25·221)这就深刻地指出了,工人不只是受某个资本家的剥削,而是受整个资本家阶级的剥削,工人阶级要彻底摆脱被剥削的地位,就必须联合起来推翻整个资本家阶级的统治,摧毁资本主义制度。

关于利润率平均化的规律,马克思早在《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草稿)》中就已提出,而在《经济学手稿(1861-1863年)》中第一次作出比较全面的论述,到《资本论》第三卷,才系统而严密地阐明了这一规律。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