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资本论》辞典

流通

出处:按学科分类—列 山东人民出版社《《资本论》辞典》第412页(4984字)

从交换总体上看的交换。

社会生产作为连续不断的过程或再生产过程,表现为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的辩证统一。再生产过程总是从生产开始的,生产是这个过程的基础。一定的生产决定一定的消费、分配、交换以及它们相互间的一定关系;当然,这些环节对生产也有重大的影响。

既然“流通本身只是交换的一定要素,或者也是从交换总体上看的交换”(46上·36),那么,生产和流通之间的关系也是:生产决定流通,流通反作用于生产。

首先,交换或流通是由生产中的分工决定的,没有自然的或社会的分工,就没有交换的必要,也不会有流通过程;其次,流通的性质以生产的性质为前提,不同性质的生产关系决定了不同性质的流通。此外,流通的深度与广度也是由生产的结构和发展程度决定的。

总之,没有生产过程,便没有流通过程。但是,流通并不是单纯被动的因素,从一定意义上说,生产也决定于流通。流通是联结生产和消费的中间环节,是再生产过程的重要阶段。

马克思说:“既然交换只是生产和由生产决定的分配同消费之间的媒介要素,而消费本身又表现为生产的一个要素,交换当然也就作为生产的要素包含在生产之内。”(46上·36)同时,随着市场的扩大,即交换范围的扩大,生产规模也会扩大,生产中的分工会更加精细。因此,没有流通过程,也就没有生产和再生产过程。

交换过程,最初是采取直接的产品交换的形式。所谓直接的产品交换,即以物易物的物物交换。

这时,产品在交换前还不是商品,只是通过交换才成为商品。

随着生产和社会分工的发展,有一部分产品是专门为交换而生产,于是出现了商品生产。

“随着劳动产品转化为商品,商品就在同一程度上转化为货币。”(23·105)货币是商品内在矛盾的发展及交换过程中矛盾运动的必然产物。货币出现后,商品所有者先把自己的商品换成货币,然后再用货币换取他所需要的商品,产品直接交换被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所代替。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就是商品流通。

货币充当交换的媒介,商品运动采取了新的形式,交换过程是在两个相互对立、相互补充的形态变化中完成的:从商品转化为货币(W-G),又从货币转化为商品(G-W)。

商品形态变化的两个阶段,从商品所有者的角度看,就是买和卖两种社会行为,是为买而卖的统一(W-G-W)。其物质内容,是两种不同的使用价值或两种不同的有用劳动之间的物质变换。商品形态变化的两个相反运动阶段形成一个循环。

“每个商品的形态变化系列所形成的循环,同其他商品的循环不可分割地交错在一起。这全部过程就表现为商品流通。

”(23·131)商品流通,一方面打破了直接产品交换的个人的和地方的界限,发展了人类劳动的物质变换;另一方面,也使商品内部的统一运动于外部的对立之中,加深了商品经济的矛盾。

简单商品流通孕育着经济危机的可能性。

商品流通表现为一种循环运动,同一价值以一种商品形式离开它的起点,再以另一种商品形式回到它的起点。但是,作为商品交换媒介的货币运动,恰恰排斥了这种循环的形式。

任何一个商品生产者,他的商品只要通过其形态变化的两个阶段,作为这个全过程媒介的货币便先来后走,一去不复返了。“商品流通直接赋予货币的运动形式,就是货币不断地离开起点,就是货币从一个商品所有者手里转到另一个商品所有者手里,或者说,就是货币流通。”(23·134)货币流通以商品流通为基础并为商品流通服务,使商品的形态变化得以实现。然而,作为货币运动本身却表现为同一购买过程的不断重复,是货币同一个又一个的商品换位,这便颠倒了商品流通和货币流通的因果关系。虽然货币运动只是商品流通的表现,但看起来商品流通反而成为货币运动的结果。

一定范围的商品流通与货币流通,从而一定发展程度的商业,是资本形成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前提或起点。

马克思指出,一个作为资本的货币额首先要转化为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这是它所完成的第一个运动,这个运动是在流通领域内进行的;运动的第二阶段是生产过程,即把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结合起来,生产出新的商品,这些商品的价值大于生产它们时所耗费的生产要素的价值,它包含着预付资本的价值和剩余价值;接着第三阶段,把这些商品再投入流通领域,必须出售这些商品,在货币形式上实现它们的价值;最后,再把这些货币重新转化为资本,这样周而复始地不断进行。“这种不断地通过同一些连续阶段的循环,就形成资本流通。”(23·619)这就是所谓的广义的资本流通过程,即包括生产过程在内的资本的全部运动过程,或总流通过程;而狭义的资本流通过程,是指资本在流通领域内运动的过程,或“真正的流通过程”(24·389)。

《资本论》第一卷研究的直接生产过程,是在抽象掉狭义流通过程条件下考察的生产过程,它主要阐明剩余价值的生产和资本的再生产,目的在于揭示资本的实质以及资本主义的发展规律。在这里,流通过程被假定为前提,而没有加以进一步论述,只是在为理解生产过程所必要的范围内对它进行过研究,即只是对劳动力的买和卖这种唯一的流通领域中的行为进行了考察。因为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和条件,不理解这种资本流通的行为,便不能理解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

但是,直接生产过程并没有结束资本的生活过程,资本的全部运动过程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因此,它还需要由流通过程来补充,而对流通过程的考察则是《资本论》第二卷的内容。

第二卷考察的资本流通过程是广义的流通过程,即包括直接生产过程在内的资本的总流通过程,或资本的再生产过程。

资本流通,首先表现为资本的形态变化及其循环。

单个产业资本循环一般要经过三个阶段:购买阶段、生产阶段、销售阶段,并相应地变换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即G-W…P…W′-G′的循环往复。其中,G-W和W′-G′两个阶段属于流通领域,P属于生产领域,整个循环过程表现为生产和流通的统一。由于G-W和W′-G′都是流通行为,所以资本流通是一般商品流通的一部分;同时,它们又是资本循环的两个职能上确定的阶段,所以资本流通是在一般商品流通之内完成自己特有的循环的。

流通是剩余价值生产和实现的条件:流通过程的第一阶段G-W,使货币资本转化为生产资本,货币资本的职能是用货币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并使它们结合起来形成生产资本的物质要素,为剩余价值的生产作准备;流通过程的第二阶段W′-G′,使商品资本转化为货币资本,商品资本的职能是出售商品,收回货币,实现商品中包含的资本价值和剩余价值,使生产过程得以重新开始。产业资本只有不停地从流通领域进入生产领域,再从生产领域进入流通领域,才能保存资本价值并实现价值增殖。剩余价值是在生产过程中生产出来的,但要以流通过程为条件。

产业资本的连续循环,不仅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而且是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循环形式的统一。

但是,它之所以能成为这种统一,只是由于资本的每个不同部分能够依次经过相继进行的各个循环阶段。这里,资本的每一部分的相继进行,是由它的各个部分的并列存在即资本的分割决定的,而并列存在本身又是相继进行的结果。

资本的各部分依次经过各个不同的循环阶段,从一个阶段转到另一个阶段,从一种职能形式转到另一种职能形式,是通过一系列的交换行为所构成的流通过程来实现的。流通过程是产业资本连续循环的不可缺少的要素。另一方面,其他非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商品产品,也可能作为生产资料进入产业资本循环,这便会发生产业资本循环与各种不同的社会生产方式的商品流通的交错。

就这一点来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也要受到其他社会生产方式的制约。

流通过程是再生产过程的表现形式,资本的再生产过程同广义的资本流通过程、或流通过程的总体是一致的,只不过前者是物质内容,后者是表现形式罢了。在资本的再生产过程中,生产阶段和流通阶段互为媒介、互为条件。

生产过程的不断更新,生产资本的不断再现,都是以资本在流通过程中的形态变化为条件;另一方面,不断更新的生产过程,又是资本在流通领域不断地重新完成各种形态变化,即资本交替地表现为货币资本和商品资本的前提。单个资本的再生产是如此,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也是这样。

就社会资本运动来考察,它既包含资本家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实现生产消费的资本流通;也包含工人用工资、资本家用剩余价值购买消费品,实现个人消费的一般商品流通,而单个资本运动则不包含后一种流通过程。

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

所谓实现问题,也就是分析社会年总产品的各个部分,如何通过交换在价值上和物质上得到补偿的问题。具体来说,即在社会生产两大部类(生产资料生产和消费资料生产)之间,每个部类内部各分部类之间,以及各个生产部门或企业之间,通过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换,一方面,要在价值形式上补偿已经消耗的资本价值,包括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价值,并实现剩余价值;另一方面,也要在物质形式上补偿已经消耗掉的各种物质资料,包括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以及获得生产扩大所需要的追加的生产要素。

这样,社会资本的简单再生产和规模扩大的再生产才能顺利进行。要作到这一点,最根本的是按比例地发展社会生产。社会资本运动“既要受社会产品的价值组成部分相互之间的比例的制约,又要受它们的使用价值,它们的物质形式的制约”(24·438)。

但是,产品生产后,还必须通过流通过程来实现,所以社会总产品各个部分的实现过程,也就是它们通过交换进行流通的过程。

资本在流通领域里停留的时间,是它的流通时间。尽管流通过程在再生产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资本在流通时间内并不执行生产资本的职能,既不生产商品,也不生产剩余价值。

对于一定量的资本来说,流通时间的延长或缩短,影响到生产时间的缩短或延长,影响到生产资本执行职能的规模的缩小或扩大。所以流通时间对生产时间是一种消极的限制,流通时间越是接近于零,生产资本的作用程度就越大,资本的生产效率就越高,它的自行增殖的能力就越强。流通时间过长,还会使停留在流通领域中的商品变坏而丧失其使用价值,商品中包含的资本价值和剩余价值也将随之丧失。

因此,“由商品体本身的易坏程度所决定的商品资本流通时间的界限,就是流通时间的这一部分或商品资本作为商品资本能够经过的流通时间的绝对界限。”(24·145)

任何产品的使用价值只有在使用或消费中,才能成为现实的、实际的使用价值,否则,它只是潜在的、可能的使用价值。然而,作为商品的产品从生产出来后,到进入消费领域前,需要进行产品的储存、保管和运输等活动。

这是生产过程在流通领域内的继续,由此而耗费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形成生产性流通费用。这种费用与商品使用价值的保存、变位有关,它在一定程度上加入商品价值。至于那种单纯由商品价值形态的变化而引起的纯粹流通费用,包括用于商品买卖和簿记上的费用,以及维持货币流通的支出,则是非生产性的流通费用,它不加入商品价值,要从社会总产品的价值中得到补偿。

在社会化的商品生产中,大量商品进入商业部门,它的买者并不是直接消费者,而是专门经营商品买卖业务的商人。

作为商人资本的职能的商业,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前提,并且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而日益发展。商业资本介入流通过程,有利于缩短流通时间,节省流通费用,加速商品流转。

但是,商人的中介又使商品从生产出来进入市场到最终消费在时间和空间上发生分离,并把这种因素隐蔽起来。因此,“尽管再生产过程排出的商品还没有实际进入个人消费或生产消费,再生产过程还可以按相同的或扩大的规模进行。”(24·89)这会造成某些商品的积压或实际的生产过剩,促进经济危机的爆发。

上一篇:流动资金 下一篇:《资本论》辞典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