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资本论》辞典

生产过剩

出处:按学科分类—列 山东人民出版社《《资本论》辞典》第537页(2960字)

资本主义社会所生产的商品超过有支付能力的需求而出现的过剩现象,又称商品过剩。

它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基本特征。

在简单商品生产的条件下,生产过剩就已经存在。由于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发展而产生了货币,原来的直接交换变成了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换,交换“分裂成卖和买这二者之间的对立”(23·133)。如果有些商品生产者在出卖了自己的商品以后不立即购买,就会有另一些商品生产者的商品暂时卖不出去,成为过剩商品。

随着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发展,又出现了商品赊购赊销的方式,货币充当支付手段的作用,在许多商品生产者之间逐渐形成了错综复杂的债权债务关系。在这种关系中,一旦有的商品生产者到期不能偿还欠款,就会引起连锁反应,使一系列商品生产者无力支付到期货款。

这时,“商品和它的价值形态(货币)之间的对立发展成绝对矛盾”(23·159)。但是,简单商品生产条件下的社会生产力水平是低下的,社会分工也不发达,交换被限制在比较狭小的范围之内,即使发生了买卖脱节和支付困难,也只影响到局部地区和部分商品生产者,还不会发生整个社会的生产过剩,更不可能爆发经济危机。正如马克思指出:“我们从来也没有听说过,古代人在他们以奴隶制为基础的生产中见过什么危机,虽然在古代人中也有个别生产者遭到破产。”(26Ⅱ·573)

发生整个社会的生产过剩是资本主义大工业时期特有的现象。

机器大工业时期,“劳动过程的协作形式日益发展,科学日益被自觉地应用于技术方面,土地日益被有计划地利用,劳动资料日益转化为只能共同使用的劳动资料”(23·831)。这种社会化的大生产客观上要求社会对生产进行统一的计划和管理,但是,由于存在着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各个资本家则按照自己的意愿组织生产,企业的生产“实行划一性、规则性、秩序和节约”(23·549),而整个社会的生产则处于无政府状态。

资本主义的竞争规律迫使资本家不断扩大生产规模,资本主义的“生产力按几何级数增长,而市场最多也只是按算术级数扩大”(23·36)。资本主义生产迅速发展的同时,资本家可积累的资本量越来越多,生产的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机器不断排挤工人,产生了越来越多的过剩人口,失业人数日益增多,广大劳动人民的购买力相对缩小。“商品的出售,商品资本的实现,从而剩余价值的实现,不是受一般社会的消费需求的限制,而是受大多数人总是处于贫困状态、而且必然总是处于贫困状态的那种社会的消费需求的限制。”(24·352)生产和消费的严重脱节,必然引起生产过剩。

随着生产的发展,资本主义社会的商品过剩现象会日益严重。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各个资本家为了追逐超额利润和取得竞争中的优势,竞相通过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来降低生产费用。

这样,各个生产部门的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从而引起了社会资本的平均有机构成提高。在增大的社会资本总额中,不变资本比可变资本增加得更快,因此导致平均利润率下降。平均利润率的下降,是不以资本家的个人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趋势,它“只是劳动的社会生产力日益发展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所特有的表现”(25·237)。

利润率的下降暴露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的一个内在矛盾:一方面它具有无限发展生产力的趋势,另一方面生产力的发展却降低了利润率。

资本家为了阻挠和抵销平均利润率的下降,采取种种办法,包括把工人的工资压低到劳动力价值以下,来增大剩余价值量。这样一来,又减少了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加剧了生产与消费的矛盾。

商业资本是在流通领域中执行职能的资本。它在完成自己职能的过程中,会造成一种虚假的市场需求和虚假的商业繁荣。当产业资本家把自己的商品直接出售给消费者时,消费者的需求是实际的需求,商品的实现是最终的实现。

而当他把商品卖给商人时,看起来他的商品实现了,其实并没有最后实现,而是仍然停留在商品流通领域中。

商人还可以将商品辗转买卖。虚假的市场需求,会促使产业资本家更加盲目地扩大生产。

“这时,商品的潮流一浪一浪涌来,最后终于发现,以前涌入的潮流只是表面上被消费吞没。”(24·89)商品停滞在流通领域,“商品资本没有转化为货币资本,从这方面说,也就是生产过剩”(24·354)。

信用制度在资本主义经济中起着巨大的作用。这种作用是双重的:一方面,它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另一方面,它又加剧着资本主义的各种矛盾。

信用促进了资本的集中和积聚,资本主义企业的“生产规模惊人地扩大了,个别资本不可能建立的企业出现了”(25·493)。信用使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克服了个人资本的限制,加强了资本家剥削工人和其他劳动人民的力量,这样就使居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和不断扩大的生产相比趋于缩小;同时,由于信用可以使资本家在商品卖出以前就能继续生产,甚至扩大生产,“信用的最大限度,等于产业资本的最充分的动用,也就是等于产业资本的再生产能力不顾消费界限的极度紧张”(25·546)。

因而,就会在资本主义生产已经过剩的时候,促使生产进一步盲目地扩大下去,从而会加剧生产过剩。

生产过剩使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遭到破坏和中断。社会资本的再生产要顺利进行,社会生产的两大部类以及各个部门之间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但是,由于资本主义私有制而产生的种种矛盾,使社会资本再生产所需要的比例关系经常遭到破坏。

马克思指出:“过程本身的复杂性,呈现出同样多的造成过程失常的原因。”(24·559)使资本主义再生产受到阻碍的本质原因,是生产和消费的对抗性矛盾。

由于资本家对剩余价值无止境的追求和生产的高度社会化,资本主义生产存在着无限扩大的趋势;而资本主义积累一般规律作用的结果,又使广大劳动者贫困化。生产和消费的矛盾加剧了社会总产品实现的困难。因为,这个矛盾造成第二部类生产经常过剩,而第二部类的生产过剩必然也影响到第一部类,造成后者的生产过剩。

“因为不变资本的生产,从来不是为了不变资本本身而进行的,而只是因为那些生产个人消费品的生产部门需要更多的不变资本。”(25·341)

资本主义社会出现的生产过剩,并不是生产的绝对过剩,而只是一种相对过剩。从社会上劳动人民的实际需要来看,“生活资料和现有的人口相比不是生产得太多了。正好相反。要使大量人口能够体面地、象人一样地生活,生活资料还是生产得太少了。

”(25·287)同样,就生产资料方面来说,要使人口中有劳动能力的人能够充分就业,生产资料就不是生产得太多,而还是生产得不足。但是,要使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作为按一定的利润率起剥削工人手段的作用,它的确已经生产得太多了。所以,“不是财富生产得太多了。而是资本主义的、对抗性的形式上的财富,周期地生产得太多了。

”(25·287)剩余反而成了广大劳动人民贫困的源泉,这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特有的一种矛盾现象。生产过剩的恶性发展,必然导致经济危机的爆发。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