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资本论》辞典

实际使用的可变资本

出处:按学科分类—列 山东人民出版社《《资本论》辞典》第569页(1653字)

在资本周转过程中已经直接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一部分可变资本。

在劳动过程中,它实际地执行职能和发挥作用,通过工人的劳动,再生产可变资本价值和生产剩余价值。有时,马克思把它叫做“周转的可变资本”、“现实的可变资本”。

实际使用的可变资本来自预付的可变资本。它们是对称的两个范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预付的可变资本是指资本周转一次所需要的可变资本量。为了保证资本周转的正常进行,在周转期间开始的时候,预付可变资本的全部数额,就必须在货币形式上准备好,而在整个周转期间内,逐渐地、一点一点地变为实际使用的可变资本。

可变资本如果还以货币形式储备着,没有被直接用来支付工资,就只是预付的可变资本,没有变为实际使用的可变资本,“不作为可变资本执行职能”(24·333)。

由于资本周转速度的影响,一年内实际使用的可变资本和预付的可变资本之间,会发生数量上的差异。

因为,每次周转期间结束之后,已消耗的预付可变资本不仅会由新生产的一个同量价值额来补偿,而且会以货币资本的形式流回到资本家手中,这样,就可以再次用来预付了。因此,一定数额的预付可变资本,在多次周转的情况下,就可以变为倍加的实际使用的可变资本。

一年内实际使用的可变资本额就等于预付可变资本额乘以同期的资本周转次数。资本周转速度一年一次,一年内实际使用的可变资本额就和预付可变资本额相等。

资本周转速度一年多次,一年内实际使用的可变资本额就大于预付可变资本额。如在一年内资本周转10次,每笔预付可变资本即可当作10倍的实际使用的可变资本执行职能。资本周转速度一年不足一次,一年内实际使用的可变资本额就会小于预付可变资本额。

“周转改变了为一年的生产过程而预付的资本和能够不断在一定生产期间例如一周内使用的资本之间的比例。”(24·336)

只有在劳动过程中,实际使用的可变资本才生产剩余价值。因此,剩余价值量和实际使用的可变资本之比,就是实际剩余价值率。“实际的剩余价值率,与已经预付但还没有使用的那部分可变资本完全无关”(24·338)。这样,两个资本主义企业,即使在被剥削的劳动力数量和剩余价值率相同的条件下,实际使用的可变资本相等,生产的剩余价值量相等,实际的剩余价值率相等,也会由于资本周转速度的不同所引起的预付可变资本额发生差异,使年剩余价值率发生差异。“我们把一年内生产的剩余价值总额和预付可变资本的价值额之比,称为年剩余价值率。”(24·329)

假定有两个资本主义企业A和B,在一年内(以50周计算)实际使用的可变资本额都为5000元,剥削的剩余价值量都是5000元,实际剩余价值率就同是100%。但是,由于资本周转速度不同,例如,A的周转期间是5周一次,一年周转10次,B的周转期间是50周1次,一年周转一次,预付资本额就不同,A只要500元,B却要5000元,年剩余价值率也就不同,A是1000%,B只有100%。

可见,把可变资本区分为实际使用的可变资本和预付的可变资本,才能把剩余价值率区分为实际剩余价值率和年剩余价值率。

马克思在第一卷中论及可变资本和它与生产剩余价值的关系时,还未提到实际使用的可变资本和预付的可变资本、实际剩余价值率和年剩余价值率这两对范畴的区分。在第二卷第十六章中,马克思才作了上述的区分,其目的在于考察可变资本的周转对生产剩余价值的影响,对年剩余价值率的影响,从而进一步论证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才是创造剩余价值的源泉。这样也就同时揭开了下面这个假象:仿佛剩余价值不是来源于对劳动力的剥削,而是取决于资本周转的速度。

这就使马克思所创立的资本和剩余价值理论,更加具体,更加深刻,更加科学。

上一篇:实际价值 下一篇:《资本论》辞典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