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资本论》辞典

消费

出处:按学科分类—列 山东人民出版社《《资本论》辞典》第630页(2006字)

人们为了满足生产需要和生活需要而消耗物质产品和劳动产品的具有社会性质的经济行为。

它包括生产消费和个人消费。生产消费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对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的使用和消耗;个人消费是指人们为了维持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而对消费资料的消耗。生产消费是个人消费的先导和媒介。因为一方面,个人消费所需要的各种消费资料是生产消费的直接产物;另一方面,劳动力在生产过程中的消费是劳动者个人消费得以实现的媒介和条件。反过来,个人消费也是生产消费的前提,因为生产消费是对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的消费,劳动力通过个人消费再生产出来,这样生产消费才具备它得以正常进行的基本条件。此外,生产消费最终要受个人消费的限制,因为生产消费从来不是为了本身而消费,只是直接或间接地为了个人消费而消费。

生产消费构成消费的主要部分,就是说,很大一部分消费不是直接使用个人消费品的消费,而是生产过程的消费。尽管如此,通常所说的消费,是指个人消费。

消费和生产、分配、交换构成任何社会形态下再生产过程的四个环节。其中,生产是实际的起点,消费是终点,分配和交换是从生产到消费的中间环节。

就消费与生产的关系而言,生产决定消费,消费也会反作用于生产。消费与生产具有同一性。

首先,消费与生产具有直接的同一性:生产是消费,消费是生产。生产是消费,是指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就是对生产的主体和客体,即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的消费过程,生产行为本身就它的一切要素来说就是一种消费行为。消费是生产,是指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等生产要素的消费过程就是生产过程,消费资料的消费过程就是再生产出劳动者的劳动力的过程。其次,生产和消费互为媒介、互相依存。生产媒介着消费,因为生产为消费创造材料,没有生产,消费就没有对象;消费也媒介着生产,因为消费为生产提出需求,没有需求,生产就没有目的和意义,产品对消费者才是产品,产品只有在消费中才能得到最后完成。最后,生产和消费还各自生产着对方,消费创造出新的生产需要,创造出生产的观念上的内在动机和观念上的生产对象;生产创造出消费的方式、消费的动力和消费的能力,把它们当作潜在的需要创造出来。

消费与分配的关系是:消费以分配为基础并表现其结果,分配方式决定消费方式;而消费只是影响分配和分配借以最终实现的因素。

消费与交换的关系是:交换是消费的媒介,通过交换才能满足多方面的消费需要;同时,由于只有使用价值才对消费有意义,而交换是对使用价值的肯定,因此,交换表现为消费的一个要素。

反过来,消费也决定交换,消费的需要诱起交换的必要,消费的规模和速度直接决定交换的规模和速度。

消费本身不仅反映人对产品的一种生理学意义上的消费关系,更重要的是反映消费本身形成的经济关系,即在消费过程中彼此发生的一种属于生产关系的关系。在共同构成社会再生产过程的四个环节基础上形成的各种经济关系,组成社会一个完整的生产关系体系。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这一体系表现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分配关系、交换关系和消费关系的全部总和。

在该体系中,消费作为永不停顿的经济活动自然要与生产、分配和交换发生一种内在联系,使得资本主义消费关系不仅表现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再生产和完成的条件,而且还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表现形式。消费关系作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体系中的一个内在环节,最终体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并且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全部体系的总结。因此,资本主义消费“包括资本家阶级和工人阶级的再生产(即维持),因而也包括总生产过程的资本主义性质的再生产。”(24·435)

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生产和消费处在特殊的矛盾和统一中。

由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建立和剩余价值规律的作用,生产和消费之间的有机联系被破坏了,消费在生产中不再占能动地位而处于附属地位,即作为结果而不是作为动机发生作用,没有一个资本家是为了消费自己的产品而进行生产的。“只要假定动机不是发财致富本身,而是享受,资本主义就从根本上被废除了。”(24·137)由于资本主义生产目的不是消费,而是发财致富,而达到这个目的所用的方法是提高剩余价值率,进行资本积累和扩大生产规模,从而以资本主义的对抗性分配关系为基础的、只能在狭小界限内变动的社会消费力和不断盲目扩大的生产之间,必然会不断发生冲突,广大劳动者只能在最必要的生活范围内消费,并缩小到最低限度,而处于贫困状态。劳动群众的消费和生产的增长规模根本不成比例。

生产和消费的这种特殊的矛盾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不可必避免地爆发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强制地使二者实现暂时的统一。

上一篇:相对剩余价值率 下一篇:消费基金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