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资本论》辞典

资本的积累过程

出处:按学科分类—列 山东人民出版社《《资本论》辞典》第713页(4308字)

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的过程,或资本怎样从剩余价值产生的过程。

马克思在第一卷第七篇研究了资本的积累过程,创立了科学的资本积累理论。马克思的资本积累理论,揭示了资本积累的源泉、实质、规律和后果,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

和第一卷第二至六篇把资本的生产过程当作孤立的一次生产过程来研究不同,第一卷第七篇是把资本的生产过程当作连续不断周而复始的过程即再生产过程来考察的。马克思首先分析了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揭示了资本积累的来源和实质。

马克思指出,从简单再生产的观点来看,不仅资本家的可变资本,而且全部资本都是雇佣工人的劳动创造的;同时,工人的个人消费在绝对必要的限度内,也只是资本的生产和再生产的一个要素。因此,把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作为再生产过程来考察,它不仅生产商品,不仅生产剩余价值,而且还生产和再生产资本关系本身:一方面是资本家,另一方面是雇佣工人。”(23·634)在再生产过程中,把剩余价值当作资本来使用,或把剩余价值再转化为资本,就叫做资本积累。资本积累就是资本的规模不断扩大的再生产,即扩大再生产的资本主义形式。

从扩大再生产的观点来看,那个追加资本的来源就是资本化的剩余价值,它一开始就没有一个价值原子不是由别人的无酬劳动产生的。所以,资本积累的实质就在于:对过去无酬劳动的所有权,成为现今以日益扩大的规模占有活的无酬劳动的唯一条件。资本家已经积累的越多,就越能更多地积累。由此马克思得出结论说:“规模扩大的再生产或积累再生产出规模扩大的资本关系:一极是更多的或更大的资本家,另一极是更多的雇佣工人。”(23·673-674)

马克思考察资本积累过程的目的在于研究资本增长对工人阶级的命运产生的影响。而在这种研究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资本的构成和它在积累进行中所起的质的变化。马克思在把资本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基础上,创立了资本有机构成学说。马克思认为,资本构成要从双重意义上来理解:从价值方面看,资本构成是由资本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比率来决定的;从在生产过程中发挥作用的物质方面看,资本构成由所使用的生产资料量和为使用这些生产资料而必需的劳动量之间的比率来决定的。

前一种构成叫资本的价值构成,后一种构成叫资本的技术构成。这二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为了表示这种关系,马克思把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且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叫做资本有机构成。

马克思考察了资本构成的质的变化。一定程度的资本积累,促进了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发展,从而表现为特殊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条件;而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发展,又是资本积累的最强有力的杠杆,从而特殊的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又反过来引起资本的加速积累。

因此,一方面特殊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随着资本积累而发展,另一方面资本积累又随着特殊的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而发展。正是这两种经济因素由于这种互相推动的复合关系,引起资本技术构成从而引起资本有机构成的质的变化,使资本的可变组成部分同不变组成部分相比越来越小。其次,在考察资本构成质的变化时,还应该注意到扩大再生产过程中资本集中的作用。

资本集中在加强和加速积累作用的同时,又扩大和加速了资本技术构成的变化和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其结果是,一方面,在积累进程中形成的追加资本同它自己的量比较起来,会越来越少地吸引工人;另一方面,周期地按新的构成再生产出来的旧资本,会越来越多地排斥它以前所雇用的工人。因此,由劳动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的资本有机构成的变化,不只是同积累的增进同步,而是进展要快得多。

马克思分析了资本有机构成变化对劳动需求的影响,论证了相对过剩人口的形成。

因为对劳动的需求,不是由总资本的大小决定的,而是由总资本中的可变组成部分的大小决定的,所以资本对劳动的需求随着总资本量的增长以递增的速度减少。当然,随着总资本的增长,其中的可变组成部分从而并入总资本的劳动力也会增加,但是增加的比例越来越小。

这样,“资本主义积累不断地并且同它的能力和规模成比例地生产出相对的,即超过资本增殖的平均需要的,因而是过剩的或追加的工人人口。”(23·691)马克思在研究了相对过剩人口形成的必然性的基础上表述了资本主义人口规律。随着已经执行职能的社会资本量的增长及其增长程度的提高,随着生产规模和所使用的工人人数的扩大,随着他们劳动的生产力的发展,随着财富的一切源流的更加广阔和更加充足,资本对工人的更大的吸引力和更大的排斥力互相结合的规模不断扩大,资本有机构成和资本技术形式的变化速度不断加快,那些时而同时地时而交替地被卷入这些变化的生产部门的范围不断增大。“因此,工人人口本身在生产出资本积累的同时,也以日益扩大的规模生产出使他们自身成为相对过剩人口的手段。这就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特有的人口规律”(23·692)。这就彻底粉碎了马尔萨斯之流捏造的“自然人口规律”的谎言。

马克思写道:“事实上,每一种特殊的、历史的生产方式都有其特殊的、历史地起作用的人口规律。抽象的人口规律只存在于历史上还没有受过人干涉的动植物界。”(23·692)

马克思指出了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对于资本积累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意义。过剩的工人人口是资本积累的必然产物,反过来,这种过剩人口又成为资本积累的杠杆,甚至成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的一个条件。

因为过剩的工人人口是一支绝对隶属于资本并可供随时支配的产业后备军。而在竞争和生产无政府状态下,在工业生产周期的各个阶段,资本时而突然膨胀时而骤然收缩所引起的对劳动需求的变化,就是由相对过剩人口调节的。

马克思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和无产阶级贫困的必然性。由资本积累引起的相对过剩人口的形成,给工人阶级命运造成的严重影响是工人的失业和贫困。为了具体说明工人阶级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的悲惨地位,马克思分析了相对过剩人口的各种存在形式。每个工人在半失业或全失业的时期,都属于相对过剩人口。除去在工业周期阶段的更替使相对过剩人口具有显着的、周期反复的形式外,过剩人口经常具有三种形式:流动的形式主要指工业中心时而被排斥、时而在更大规模上再被吸引的工人;潜在的形式主要指农业工人;停滞的形式指现役劳动军中就业极不规则和极不稳定的部分,其主要形式是资本主义大工业条件下的家庭劳动,其特点是劳动时间最长而工资最低。相对过剩人口的最底层,包括有劳动能力的失业者、孤儿和需要救济的贫民子女、丧失劳动能力的人。

这些人陷于需要救济的赤贫的境地,是现役劳动军的残废院和产业后备军的死荷重。在上述全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作了如下表述:“社会的财富即执行职能的资本越大,它的增长的规模和能力越大,从而无产阶级的绝对数量和他们的劳动生产力越大,产业后备军也就越大。可供支配的劳动力同资本的膨胀力一样,是由同一些原因发展起来的。因此,产业后备军的相对量和财富的力量一同增长。但是同现役劳动军相比,这种后备军越大,常备的过剩人口也就越多,他们的贫困同他们所受的劳动折磨成反比。最后,工人阶级中贫苦阶层和产业后备军越大,官方认为需要救济的贫民也就越多。这就是资本主义积累的绝对的、一般的规律。”(23·707)同时,马克思还指出:“这个规律在实现中也会由于各种各样的情况而有所变化”(23·707)。但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没有具体分析这些情况,因为它不属于这里研究的范围。

马克思揭示的这一规律,指出了资本积累对工人阶级命运的影响,指出了资本主义积累和无产阶级贫困之间的内在联系,论证了无产阶级贫困的必然性。

马克思在研究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时,已经指出了资本主义生产给工人阶级带来的严重的社会经济后果;现在马克思在研究了资本积累以后,又进一步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给工人阶级带来的更为严重的社会经济后果。因为一切生产剩余价值的方法,同时就是积累的方法,而积累的每一次扩大又反过来成为发展这些方法的手段。

所以,“不管工人的报酬高低如何,工人的状况必然随着资本的积累而日趋恶化。”(23·708)相对过剩人口的规律使工人更牢固地隶属于资本,并制约着同资本积累相适应的贫困积累。

“因此,在一极是财富的积累,同时在另一极,即在把自己的产品作为资本来生产的阶级方面,是贫困、劳动折磨、受奴役、无知、粗野和道德堕落的积累。”(23·708)

为了全面地说明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过程,马克思还考察了所谓原始积累的过程。

资本关系的产生要以劳动者和劳动实现条件的所有权之间的分离为前提。所以,创立资本关系的过程,只能是劳动者和他的劳动条件的所有权分离的过程。这个过程一方面使社会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转化为资本,另一方面使直接生产者转化为雇佣工人。因此,“所谓原始积累只不过是生产者和生产资料分离的历史过程。”(23·783)在原始积累的历史中,首要的因素是:大量的人突然被强制地同自己的生存资料分离,被当作不受法律保护的无产者抛向劳动市场。形成这一全部过程的基础是对农民的土地剥夺。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积累的分析,最终归结为揭示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历史起源是以自己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是通过剥夺个体私有制建立起来的。

在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发展过程中,剥夺又采取了新的形式,通过资本集中,一个资本家打倒许多资本家,少数大资本剥夺众多的小资本。其结果是,随着资本主义积累的发展,一方面生产资料的集中和劳动的社会化的程度越来越高,另一方面资本和生产资料日益被少数资本巨头所垄断。与此同时,工人阶级由于贫困、压迫、奴役、退化和剥削程度不断加深而日益壮大,反抗也不断增长。于是“资本的垄断成了与这种垄断一起并在这种垄断之下繁盛起来的生产方式的桎梏。生产资料的集中和劳动的社会化,达到了同它们的资本主义外壳不能相容的地步。这个外壳就要炸毁了。

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丧钟就要响了。剥夺者就要被剥夺了。

”(23·831-832)马克思的资本积累理论和得出的这一重要结论,论证了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必然性,指明了资本主义私有制一定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代替的历史规律。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