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资本论》辞典

资本的总公式

出处:按学科分类—列 山东人民出版社《《资本论》辞典》第734页(1936字)

G-W-G′,是资本运动的最一般的形式。

马克思对资本的本质及其运动规律的分析,开始于对资本的总公式的分析。

资本作为一种能够自行增殖的价值,不仅包含着阶级关系,而且是一种运动。一定量的价值只有在不断的运动中保存自己并得到增殖,才能转化为资本。而资本价值的运动,可以表现为种种不同的形式。如产业资本的运动的最明显最典型的形式是G-W…P…W′-G′,商业资本的运动形式是G-WG′生息资本的运动形式是G-G′。马克思把G-W-G′称作是直接在流通领域内表现出来的资本的总公式。

因为这一公式表现了资本运动的一般形式,说明资本运动的最根本的特点是一个价值额投入流通,为的是从流通中取出一个更大的价值额。产业资本的运动虽然增加了一个流通过程以外的生产过程,但它丝毫不会改变这种运动形式;而生息资本的运动,只是把资本的运动形式简化为一种没有中介的结果,它的基础仍然是资本运动一般形式。

马克思指出:“货币作为资本贷放”“要有一个前提:货币实际上会当作资本使用”(25·391),从而,生息资本所得到的货币的增殖额,正是以作为资本的货币的运动过程为基础,并产生于这个过程的(见25·387)。

资本的总公式表明,货币是资本的最初表现形式。

但作为货币的货币同作为资本的货币从运动形式到实际内容都是互不相同的。首先是运动形式的不同,即存在着W-G-W(货币运动形式)和G-W-G’(资本运动形式)的区别。

两种不同的流通形式表明隐藏在这种形式区别背后有内容上的区别。这主要是:(1)作为货币的货币在商品流通中起媒介作用,终极目的是使用价值,因而以货币为媒介的产品交换的内容体现着社会劳动的不同物质的交换;作为资本的货币以交换价值本身为运动的动机和决定目的,两极都是货币,因而过程的内容只能从两极有量的不同产生,即必须表现为G-W-G′,其中G′=G+△G,即等于原预付货币额加上一个剩余价值的增殖额。

(2)作为货币的货币,其运动以消费或满足需要为限;而作为资本的货币的流通本身就是目的,因为只有在不断更新的运动中才有价值增殖,因而资本的运动是没有限度的。

(3)作为货币的货币,其货币形式只是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运动一结束就消失;作为资本的货币,在其运动中不断采取的商品和货币形式都只是价值本身的不同存在方式,价值成了运动的自动的主体。

由于作为运动主体的价值要有一个独立的形式,从而货币这一价值的一般形式就成为资本运动过程的起点和终点。“价值成了处于过程中的价值,成了处于过程中的货币,从而也就成了资本。它离开流通,又进入流通,在流通中保存自己,扩大自己,扩大以后又从流通中返回来,并且不断重新开始同样的循环。”(23·177)

资本的总公式包含着一个内在的矛盾,即作为资本必须在运动中获得剩余价值,使自身的价值得到增殖,但由资本的总公式所表现的资本的流通形式,只表现作为运动主体的资本价值在商品和货币等形态上的变换,本身不包含价值量的改变。在流通中,无论是等价交换还是不等价交换,都不产生剩余价值,因为“流通或商品交换不创造价值”(23·186)。但是,剩余价值又不能完全离开流通而产生,因为“流通是商品所有者的全部相互关系的总和。”(23·188)在流通以外,商品所有者只同他自己的商品发生关系。他可以用自己的劳动创造价值,但不能创造进行增殖的价值。

因此,“资本不能从流通中产生,又不能不从流通中产生。它必须既在流通中又不在流通中产生。”(23·188)作为人格化资本的资本家,必须按照商品的价值购买和出卖商品,但他在过程终了时必须取出比他投入的价值更大的价值。

解决资本总公式的矛盾,是马克思创立的关于劳动力商品的理论。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的历史上第一次明确区分了劳动和劳动力,指出雇佣工人出卖的不是劳动而是劳动力,阐明了劳动力的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特点,从而科学地阐明了资本总公式的矛盾是怎样解决的,阐明了货币转化为资本的整个过程,是怎样既在流通领域中进行,又不在流通领域中进行的。它是以流通为媒介,因为它以在商品市场上购买劳动力为条件。它不在流通中进行,因为流通只是为价值增殖过程作准备,而这个过程是在生产领域中进行的。关键问题在于劳动力商品具有独特的使用价值,即它是价值的源泉。所以,“只有当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所有者在市场上找到出卖自己劳动力的自由工人的时候,资本才产生”(23·193)。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资本的总公式赖以存在的前提和基础。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