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资本论》辞典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出处:按学科分类—列 山东人民出版社《《资本论》辞典》第757页(2650字)

资本剥削雇佣劳动的生产方式。

一般地指建立在大机器生产的技术基础上的资本剥削雇佣劳动的生产方式。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初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简单协作和初期的工场手工业。

初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行会手工业生产方式相比,在生产方式本身上几乎没有什么区别,只在生产关系上有区别:在新出现的资本家工场里存在着劳动对资本的形式上的从属的关系和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在原来的行会手工业作坊里存在着师傅、帮工和学徒的关系。

马克思说:“就生产方式本身来说,例如初期的工场手工业,除了同一资本同时雇用的工人较多而外,和行会手工业几乎没有什么区别。行会师傅的作坊只是扩大了而已。

”(23·358)“劳动对资本的从属只是形式上的,就是说,生产方式本身还不具有特殊的资本主义的性质。”(23·806)初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仅就生产方式本身而言,还不是资本主义所特有的生产方式。

第二,特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分工和真正的工场手工业。在简单协作时期,资本家在市场上找到什么样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就得使用什么样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没有资本家的时期是怎样的,资本家就得采用怎样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

然而,资本家工场的生产关系渐渐地使初期生产方式发生了变化,简单协作和初期工场手工业渐渐地变成了分工和真正工场手工业。这时的资本家工场和行会作坊相比,在生产方式上有了区别。

这时的资本家工场的生产方式成为特殊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因为它是资本主义所特有的生产方式。这时的资本家工场,不仅存在着劳动对资本的形式上的从属和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而且开始存在着劳动对资本的实际上的从属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马克思写道:在简单协作下“劳动规模的这种扩大也是特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其他有利的历史条件下,例如在十六世纪的历史条件下,借以建立起来的现实基础,尽管这种特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当然只能是零星的,是社会上不占统治地位的”(49·82)。又写道:“形式上的从属的一般特征是始终存在的,这种一般特征就是劳动过程直接从属于资本,而不管劳动过程在工艺上以什么方式进行。但是在这个基础上,一种在工艺方面和其他方面都是特殊的生产方式,一种在劳动过程的现实性质和现实条件上都发生了变化的生产方式——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建立起来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一经产生,劳动对资本的实际上的从属就发生了。

”(49·95)这里所说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指特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他还写道:“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以特殊的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为前提”(23·557)。

第三,成熟的特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机器和大工业。在第一阶段,初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行会手工业生产方式没有什么区别,只存在劳动对资本的形式从属和绝对剩余价值生产。

在第二阶段,生产方式的变革以劳动力为起点,形成了特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既存在劳动对资本的形式从属,又开始存在劳动对资本的实际从属,既存在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又存在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在第三阶段,生产方式的变革以劳动资料为起点,形成了在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成熟的特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劳动对资本的形式从属和实际从属,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都得到了发展。

马克思写道:“在劳动对资本的实际上的从属下,我们以前所阐述的一切变化在劳动过程本身中发生了。社会劳动生产力发展了,随着大规模劳动的发展,科学和机器在直接生产中的应用也发展了。一方面,现在形成为特殊生产方式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创造出物质生产的已经变化的形态。另一方面,物质形态的这种变化又构成资本关系发展的基础,所以资本关系的适当的形态是与劳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程度相适应的。

”(49·95-96)

特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包括第二、三阶段,但一般地说特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往往只指第三阶段。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包括第一、二、三阶段,但一般地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也往往只指第三阶段。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一词在《资本论》中有多种含义,这从马克思亲自修订的《资本论》法文版第一卷对德文版第一卷的修改中可以清楚地看出。例如,“从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转变”(23·819),被修改为“从封建经济制度向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转变”(法文版1·813)。

“一旦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站稳脚跟”(23·831),被修改为“一旦资本主义制度建立在唯一的经济力量的基础上”(法文版1·825)。“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社会中,社会分工的无政府状态和工场手工业分工的专制是互相制约的”(23·395),被修改为“资产阶级社会的特点是社会分工的无政府状态和工场手工业分工的专制”(法文版1·359)。李嘉图“把剩余价值看作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固有的东西”(23·563),被修改为李嘉图“把剩余价值看作资本主义生产固有的东西”(法文版1·530)。等等。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一开始就具有两个特征:第一,商品生产占统治地位,连工人的劳动力也变成了商品。马克思写道:“使它和其他生产方式相区别的,不在于生产商品,而在于,成为商品是它的产品的占统治地位的、决定的性质。这首先意味着,工人自己也只是表现为商品的出售者,因而表现为自由的雇佣工人,这样,劳动就表现为雇佣劳动。”(25·994-995)在这种条件下,一方面雇佣工人是雇佣劳动的体现者,另一方面资本家则是占有一切生产资料的人格化的资本,资本和雇佣劳动的关系决定着这种生产方式的全部性质,从而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和再生产过程的性质。第二,剩余价值的生产是生产的直接目的和决定动机。资本总是不断生产资本的,“但只有生产剩余价值,它才生产资本。”(25·996)追求剩余价值的目的和动机,使每个资本家展开为追求额外剩余价值的竞争,力求将成本价格降低到最低限度,这种努力成为提高社会劳动生产力的最有力的杠杆,“不过在这里,劳动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只是表现为资本生产力的不断提高。”(25·996)正是为追求剩余价值而进行生产,决定着资本主义竞争和无政府状态,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高涨和危机,决定着资本主义矛盾的发展及其历史趋势。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