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关系学说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经济科学出版社《企业管理学大辞典》第58页(959字)

即早期的行为科学,流行于20世纪30~40年代的美欧等国,着重研究职工在生产中的人际关系,研究作为“社会人”的职工及其社会需要的满足问题。

人际关系学说的创立者和最着名的代表人物是美国早期行为科学家梅奥和罗特利斯伯格。他们依据霍桑试验(参见“霍桑试验”)创立了这一学说。

人际关系学说的基本要点是:(1)职工是“社会人”。在人际关系学说产生以前,西方管理理论的前提是把职工视为“经济人”,只是追求高工资和良好的物质条件。

因此,对职工的管理强调绝对的、集中的权力统治,这就是西方古典管理理论的主张。梅奥等人以霍桑试验的成果为依据,提出了与“经济人”观点不同的“社会人”观点,认为工人不是单纯追求金钱收入,还有社会方面、心理方面的需求,这就是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友情、安全感、归属感和受尊重等。因此,不能单纯从技术和物质条件着眼,而必须首先从社会、心理方面来鼓励工人提高劳动生产率。(2)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古典管理理论所注重的是正式组织,即为了有效地实现企业目标而设立的企业各成员之间相互关系和职责范围的组织体系。人际关系学说认为,人是社会的动物,在共同的工作过程中,人们必然形成共同的感情或兴趣,进而形成“非正式组织”。非正式组织对工人起两种保护作用:保护工人免受内部成员的疏忽所造成的损失,如生产得过多或过少;保护工人免受外部管理人员的干涉所造成的损失,如降低工资率或提高产量定额。非正式组织同正式组织相互依存,对生产率的提高有很大影响。

人际关系学说认为,管理当局应当充分重视非正式组织的作用,注意在正式组织的效率逻辑和非正式组织的感情逻辑之间保持平衡,以便工人与管理当局之间以及工人相互之间能相互协作,提高效率。(3)新的领导能力在于提高职工的满足程度,以便提高职工的士气,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人际关系学说从职工是“社会人”的理论前提出发,认为职工的满足程度主要指职工为获取安全的感觉和归属的感觉这些社会需求的满足度而言。工人的满足度越高,士气就越高,劳动生产率也就越高。

所以,必须对各级管理人员进行训练,使他们学会通过同工人交谈来了解其感情的技巧,并提高在正式组织的经济需求和非正式组织的社会需求之间保持平衡的能力。

上一篇:韦伯组织理论 下一篇:行为科学理论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