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变学派组织理论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经济科学出版社《企业管理学大辞典》第86页(4103字)

权变学派管理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权变学派的基本主张是,在企业管理中不存在一成不变的、普遍适用的“最好的”管理模式和方法,一切都要根据企业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变化而变化。这与经验学派的基本主张是相近的。但二者又有所不同,经验学派强调以实际管理经验为研究对象,甚至否认管理存在“普遍原则”。而权变学派则企图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将复杂的情况归纳为几个基本类型,并为每一类型找出一种合理的模式。

如情况变化,则管理模式也随之变化。

权变学派对领导理论和组织结构理论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在组织结构理论方面的代表人物主要有:伯恩斯、伍德沃德、劳伦斯。

伯恩斯组织结构理论 汤姆·伯恩斯是英国管理学家。

他结合工业发展过程研究了工业组织结构的发展变化过程,提出了现代企业组织的两种类型:机械的和有机的,并分析了两种组织结构形式的特点,其基本思想是批评机械组织结构,而推崇有机的组织结构。

伯恩斯所指的机械式组织结构就是韦伯所倡导的“理想的行政组织形式”。在这种组织结构中,十分讲究工作秩序,每个职位的权责和工作方法都有明确的界限,每个管理人员都在执行指定的任务,只有领导人员才对整个组织给以关心和协调。组织内的沟通是在上下级之间进行,并实行严格的等级制。

伯恩斯认为,这一结构形式只适合于比较稳定的情况。而在一些技术进步快、条件变化大的部门(如电子工业部门)中已显得不能适用了,这时应采取有机的组织结构。

有机的结构适用于不稳定的情况。就管理人员个人而言,两种组织类型的差别主要是他托付于组织的程度不同。

机械的组织告诉他干什么、如何干、什么事不希望他去干;而有机的组织则没有这些权责边界,组织希望他积极参加各项工作,而不是履行特定职责,每一管理人员要从整体上为组织事业的成功而思考和工作。

伯恩斯在其《革新的管理》一书中概括地对比了两种组织类型的特点。

他认为,机械式组织具有以下特点:(1)任务的专业细分化,即将整个组织面临的任务分解成职能性的专业任务;(2)对每一职位的权利、责任和工作方法都有精确的规定;(3)按等级制结构实行沟通和控制;(4)组织成员之间的相互影响是纵向的,即存在于上下级之间;(5)强调对上级的服从;(6)更加重视组织内部(而不是外部的)知识、经验和技能。有机式组织结构的特点是:(1)强调能对组织的共同任务做出贡献的特殊知识和经验;(2)任务的划分随组织的总体形势而变化;(3)个人的任务都通过与他人相互影响,加以调整和重新规定;(4)只在有限范围内规定权利、责任和工作方法;(5)按网络式结构实行沟通和控制;(6)沟通的内容更多是信息与劝告,而不是指示与决定;(7)更加重视有关组织外部环境的专门知识和技能。

劳伦斯-洛希组织结构理论 保罗·劳伦斯和杰伊·洛希是美国的管理学家。他们重点分析了企业组织结构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结合实际分析了美国集装箱工业、食品工业和塑料工业的若干案例,就企业组织结构问题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他们首先提出了组织“分化”和“整体化”的概念。所谓分化,是指一个企业适应外部环境而划分为若干小单位;而整体化是指企业各小单位的协作或工作的统一。

整体化通过两种不同的途径来实现:一是运用正式的等级制和管理规章制度,二是运用跨职能部门的工作小组,较多依靠知识和专长而不是依靠正式权力的影响。企业组织结构的变化就是其适应外部环境而不断分化和整体化的结果。

劳伦斯和洛希认为,企业组织结构应与外部环境相适应。

所谓外部环境主要是指:(1)市场环境;(2)技术经济环境;(3)科学环境。

这三个子环境是与现代公司的销售、生产、研究与开发三个子系统相对应的。每一子系统的分化程度取决于相应的子环境的属性。

子环境的属性包括三个重要方面:(1)条件变化的速度;(2)所得情报的可靠程度;(3)关于所作决策或所采取行动的结果反馈的时间间隔。他们发现,在条件变化的速度较快、所得情报的可靠性较小、反馈时间的间隔较长时,企业组织的分化程度较大。分化程度越大,则组织机构越复杂,对整体化的需求也越强烈,同时困难也越多。他们还发现,最成功的是那些使其整体化途径适应于外部环境的企业,例如那些外部环境较稳定可靠,因而分化程度较小的企业,通过正规化的手段来实现整体化,其组织结构较为集权;而那些外部环境不稳定,因而分化程度较大的企业,则通过较灵活的手段来实现整体化,其组织结构较为分权。在这两种情况下,由于组织结构的设计适应了外部环境,都能取得较好的成绩。

他们选择了三类具有不同外部环境的企业作为分析对象。

第一类是环境高度稳定的集装箱工业。这类工业中的革新和发明数量较少,新成立的公司少,其主要问题是很好地安排生产,及时提供足够数量的优质产品来满足顾客的需要。

这类企业中的主要子系统是生产子系统。第二类是环境稳定程度中等的食品工业。食品工业的主要问题是消费者的口味变化较快,但其趋势基本上还是可以预测的,所以食品企业的主要子系统是销售系统。第三类是环境很不稳定,变化较快的塑料工业。

这类工业中的革新和发明快,公司地位变化迅速,公司要密切关注科学技术的新应用和竞争对手的新工艺和新方法,塑料企业的主要问题是技术革新,主要的子系统是研究与开发子系统。他们对这三类工业中大量的成功企业和失败企业进行了研究,发现成功的企业都是其整体化途径适应于外部环境的企业。例如,在集装箱工业中,成功的企业一般分化程度低,采用机械式组织结构,运用正式的等级制度和规章制度来实现整体化,较为集权;在食品工业中,分化程度中等,采用趋向于有机式的组织结构,并设置整体化协调员(整体化协调员既非直线指挥人员,也非参谋人员,他们不作决定,但有权进行监督和协调,以保证直线指挥人员之间的工作协调)来对各小单位的活动进行协调,实现整体化,集分权程度适中;在塑料工业中,分化程度很高,组织中的小单位很多,因而使得组织复杂化,这类工业中的成功企业一般都采用有机式组织结构,建立正式的综合部门和整体化协调员,以便保证各小单位的工作协调和对外部环境作出迅速的反应,组织较为分权。

劳伦斯和洛希对以上分析研究的结论是:随着外部环境变化程度的加大和企业分化程度的提高,企业要获得成功,就应逐步从机械式结构转变为有机式结构,从集权走向分权。

伍德沃德组织结构理论 伍德沃德是英国着名的女管理学家,她主要研究工艺技术对企业组织结构的影响,对组织结构设计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

伍德沃德按照生产系统工艺技术的复杂性和连续性,将企业分为三种类型:(1)单件小批量生产。

它主要是就顾客的订单进行生产。(2)大量大批生产。其产品大部分是标准化的或统一的。

(3)连续性流水生产。它所生产的所有产品都是通过预先规定的工艺程序制造出来的。

在将企业按照工艺技术的不同作了以上划分后,伍德沃德集中考察了上述三种企业在管理层次、管理幅度、管理人员比例等方面的组织结构特点。

她对大约100家企业进行了考察(于1953~1957年之间进行),并对以上组织特点在这些企业的分布情况进行了分析研究,由此得出她的关于组织结构与工艺技术关系的结论。于1965年出版《工业组织:理论与实践》一书。

通过考察,伍德沃德得到以下初步结果(以下数字均为中位数):(1)就管理层次而言,它随着企业技术复杂程度的升高呈递增趋势。即单件小批量生产企业的管理层次为3层,大量大批生产企业为4层,而流水生产企业为6层。

(2)就管理幅度而言,生产一线的监工的平均管理幅度以大量大批生产企业为最大,为48人,而单件小批量生产企业和流水生产企业均较小,分别为23人和15人。而企业主要领导人的管理幅度随技术复杂程度的提高而急剧扩大(分别为4人、7人、10人)。

(3)就管理人员与工人的比例看,也呈现出随技术水平提高而升高的趋势。三种企业的管理人员与工人数之比分别为:1:8、1:5.5和1:2。

伍德沃德在研究中发现了企业组织结构与成功程度之间的关系,即那些成功企业的组织结构特点总是接近于上述中位数,而那些不成功的企业其组织结构特点则远离这些中位数。

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伍德沃德还得出了另外一个重要结论,即单件小批量生产企业与流水生产企业在组织结构特点上有相似之处,而大量大批生产企业则大不相同。大量大批生产企业更多地采用直线参谋制组织结构,直线人员和参谋人员之间有很严格的区分,职责规定得很明确,并有书面的组织图,强调生产控制,对职工存在严密监督。而单件小批量生产企业和流水生产企业的组织结构则更灵活。

单件小批量生产企业的组织结构简单,管理更多的是凭经验和技术。在流水生产企业则是采取直线式或职能式结构。

在这两种类型的企业中,直线人员和参谋人员之间很难区分,对生产也难以进行严密的控制。

伍德沃德的研究表明了工艺技术对组织设计的影响。

成功的企业,其组织结构都是适合工艺技术的。由于单件小批量生产和流水生产企业必须及时适应顾客的需要或科学技术的发展,所以在组织结构上要求有更大的灵活性。

而大量大批生产企业的外部环境较稳定,主要问题是要求有均衡持续的生产作业,所以必须有更正式的组织结构与之相适应。

上一篇:权变观念 下一篇:性格领导理论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