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战略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经济科学出版社《企业管理学大辞典》第130页(1543字)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家或地区经济国际化即跨国投资和生产经营已成为世界经济的突出特点,具体表现在:生产国际化、流通国际化、资本国际化、经济区域化与联盟化、无国界化。

跨国公司的定义 是与社会大生产相适应的现代企业组织的最高形式。1983年联合国跨国中心发表的第三次调查报告——《世界发展中的跨国公司》认为:跨国公司包括设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的实体,不管这些实体的法律形式和领域如何;在一个决策体系中进行经营,能通过一个或几个决策中心采取一致对策和共同战略;各实体通过股权或其他方式形成的联系,使其中的一个或几个实体有可能对别的实体施加重大影响,特别是同其他实体分享知识资源和分担责任。此定义强调了跨国公司内部一体化的经营策略。

跨国经营战略的选择 (1)区域选择战略。常见的两种模式:一种是东道国→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这种选择以获取最大利润为动机;另一种是东道国→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这种选择的目的是占领更多的国外市场。针对我国的实际情况,对于产品市场导向模式,遵循中国→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模式;对于资源导向模式,总的战略是选择资源丰富投资环境又好的国家和地区;对于技术与管理导向模式,应选择发达国家为主,尤其是日本和欧洲、北美国家;对于服务导向模式,应选择以发达国家和石油出口国为主。

(2)行业选择战略。从跨国经营发展来看,首先是贸易与制造业之间的选择。

但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和国际资本流通的扩大,跨国金融业迅速崛起并对全球经济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3)进入市场战略。在选定目标市场国家的前提下,以合理的进入时序、进入速度和资本的投入比例有效地进入市场。一般可采用分步式,即用选定的产品向目标市场出口→在当地投资建立分销机构→扩大投资,建立当地生产厂,并形成国际销售网络。

(4)跨国公司转移价格战略。利用跨国公司内部的转移资本、货物或劳务所使用的价格减少整个公司的税赋及转移费用,从而使公司整体利益最大。(5)人才战略。培养高素质的国际经营人才,即可采用“国际化经理制”,也可实施“管理人员本地化”。

跨国经营战略的发展过程 跨国经营战略发展经历了多国国内、简单一体化和复合一体化三个由低到高的发展阶段。(1)多国国内的经营战略,是针对不同的市场在当地组织生产与销售,母公司给子公司以高度的自主权,在许多情况下,子公司都作为独立的经济实体采取行动。

许多跨国公司最初都是从在不同国家设立相对独立的分支机构开始的。(2)简单一体化,随着贸易壁垒的减少,通讯技术的进步和国际竞争的激烈,企业日益倾向于利用外部资源来为自己的价值增值经营服务,因此,母公司与子公司加强联系,作为利用外部资源承担者的子公司无法独立存在,在一些关键活动中,它们必须依赖于母公司,形成跨国公司简单一体化经营战略。

(3)复合一体化,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各国市场需求的趋同是促进复合一体化形成与发展的关键因素。在此战略下,跨国公司根据自己的整体发展目标,将公司的任何职能安排在世界任何地方,并用统一的方法为整个公司服务。

不同国际区位独立行为的价值将根据其对公司整体目标的贡献来判断,而不是依据其在东道国获得的利润来衡量。复合一体化战略亦称“无国界经营战略”。

20世纪90年代以来,跨国公司出现了新的变化,具体体现在:(1)全球布点,跨国公司的触角已延伸到世界各个角落。(2)公司总部的区位概念淡化。(3)全球网络联盟。(4)跨国公司之间的战略联盟。

(5)公司“世界公民”战略。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