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力模型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经济科学出版社《企业管理学大辞典》第151页(1987字)

由迈克尔·波特(Michael E.Porter)提出的一种研究检查企业竞争的结构化的方法。

运用此方法可以提高人们对企业遇到的各种竞争力量的认识,这五种作用力是:进入的威胁;现有竞争对手的竞争;替代品的压力;买方侃价能力;供方侃价能力。它们共同决定着产业竞争的强度,以及产业的利润率。其中,可能是一种或几种作用力从战略的角度来看占据着统治地位。

第一,进入的威胁。加入一个产业的新竞争对手,引进了新的业务能力,可能导致瓜分市场份额,也可能带来市场规模的扩大。结果可能导致价格被压低,在位者的成本上升和利润下降,也可能带来整体行业规模扩大和利润增加。

对于一个产业,进入威胁的大小取决于呈现的进入壁垒加上准备进入者可能遇到的现存竞争者的反击。如果行业的进入壁垒明显或现存竞争者给新进入者一种感觉——他的进入会遭到现存者的严厉报复,则这种进入威胁就较小(参见“进入障碍”)。

如果将进入产业的竞争者预计到产业内已有的竞争者的报复会强大到阻止其进入或使其进入产业的成本很高时,就会构成一种进入壁垒。下列一些条件标志着产业内已有的企业对进入者存在着报复的可能:(1)有过对入侵者报复的历史。

(2)已立足的企业具有充足的资源条件,包括富裕的现金、剩余借贷能力、剩余生产能力或在顾客及销售渠道方面有很强的杠杆。(3)已立足的企业深深陷于该产业,并在该产业中使用流动性很低的资产。

(4)产业发展缓慢,这会使得新进入者的销售和财务业绩下降。

第二,现有竞争对手的竞争。

在多生产者的行业必然有竞争。影响产业内的竞争程度的因素:(1)产业内竞争者的均衡程度。

如果产业内竞争者的规模大体相当,不管其数量的多寡,当某个企业竞争者想获得相对其他公司的优势地位时,竞争就会激烈起来。相反,竞争程度相对缓和的产业通常多处于一个或几个公司的统治之下。

(2)产业增长缓慢。缓慢增长的产业中那些寻求扩张或想成为领导者的公司,必然会主动发起一场争夺市场份额的竞争。

(3)高固定成本或高库存成本。

当存在剩余生产能力或过多库存时,高固定成本或高库存成本给企业带来巨大的压力,往往导致充分利用生产能力销价竞争的升级。(4)歧异或转换成本欠缺。在产品或服务属于或近似日常消费品的产业中,会产生由价格与服务的激烈竞争带来的压力。

(5)大幅度增容,有些产业中由于规模经济带来大量的边际收益增加,可能导致生产能力的过剩,带来激烈的竞争。(6)退出障碍大。

由此也可能导致一些公司即使在收益甚微甚至投资收益为负的情况下仍然维持在该产业中竞争,从而产业内存在着过剩的生产能力,竞争激烈。

第三,替代品的压力。

产业内的所有公司都会与生产替代产品的产业竞争。替代品设置了产业中公司可谋取利润的上限,从而限制了一个产业的潜在收益,替代品提供的价格-性能选择机会越有吸引力,对产业的压力越大。

第四,买方侃价能力。买方的产业竞争手段是压低价格,要求较高的产品质量或更多的服务项目,并从竞争者彼此对立的状态中获利,这些要求是以产业的利润作为代价的。当出现下述情况时,买方侃价能力就会增强:(1)相对于卖方的销售量而言,购买者是大批量和集中进行的。如果产业以固定成本高为特点,则大批量购买者就形成特别强大的势力。(2)买方从产业中购买的产品占其成本或购买数额的相当大的一部分。这时,买方总是不惜为获得优惠价格耗费精力。

(3)从产业中购买标准的非歧异性的产品。(4)买方转换成本低或买方盈利低。(5)买方具有后向整合的威胁。

后向一体化首先就是一种现实威胁,如果买方已经采取了“有限整合”,那么他们会掌握详尽的成本知识,对于谈判极有帮助。当然,当产业中的公司显示出对买方产业前向整合的威胁时,可能抵消部分买方的压力。(6)产品对买方产品的质量及服务无重大影响。(7)买方掌握着充分的信息。

第五,供方侃价能力。

供应商们可能通过提价或降低所购产品或服务的质量的威胁向某个产业中的企业施加压力。供方压力可以使一个产业因无法使价格跟上成本的增长而失去利润。具备下述一些特征的供方往往很有侃价能力:(1)供方产业由几个公司支配,且集中化的程度比买方产业高。(2)供方在向某产业销售中,不必与替代产品竞争。

(3)买方产业并非供方的主要客户。(4)供方产品是买方的主要投入品。(5)供方的产品已经歧异化或已经建立起转换成本。(6)供方表现出前向整合的现实威胁。

(7)劳动力也应作为一种供方来考虑,当劳工组织程度很高或稀缺劳动力的供应受到某些限制时,劳务供应方的势力会很强大。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