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国委员会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经济科学出版社《世界经济学大辞典》第163页(508字)

“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及有关问题委员会”的简称。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设立的研究国际货币制度改革问题的咨询机构。十国集团即巴黎俱乐部成员在国际货币金融问题上的一系列做法,引起了发展中国家的不满。

特别是1971年十国集团自行做出的重新调整货币汇率的决定,使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蒙受重大损失。

因此,在这些国家的要求下,于1972年5月在第三届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上通过了设立“二十国集团”的决议,并规定其中发展中国家至少占9个席位。

同年9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智利首都圣地亚哥正式成立了二十国委员会。其成员除十国集团的成员外,还增加了澳大利亚和9个发展中国家:印度、巴西、摩洛哥、埃塞俄比亚、阿根廷、墨西哥、扎伊尔、印度尼西亚和伊拉克。其任务是负责拟订有关改革货币体系的方案,供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采用。二十国委员会的建立,打破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国际金融领域的长期垄断局面。但内部矛盾重重,一直未取得实质性进展。1974年6月,二十国委员会在通过了一个有12条内容的临时性货币改革方案后宣告结束。其活动改由以上20个国家的部长组成的临时委员会继续进行。该委员会实际上成了一个决策性机构。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