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率目标区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经济科学出版社《世界经济学大辞典》第375页(727字)
西方国家中央银行为维持外汇市场的稳定,根据各国情况确定美元对西方其他主要货币的波动幅度。
在美元对西方主要货币的波动幅度超过规定目标时,各中央银行协调干预市场,以保持汇率稳定。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外汇市场剧烈波动,先是美元的大幅度下跌,由于美国、日本和联邦德国之间存在着严重的贸易不平衡,美国迫使其他国家的货币升值,让美元下跌,以缓解各国之间的贸易不平衡。美元的大幅度下跌虽有助于缓和贸易收支不平衡,但同时也对各国经济造成不良影响。为稳定美元汇价各国制定了“汇率目标区”,据报道,美元对日元的目标幅度是在120日元~140日元之间,对马克的波动目标是在1.40马克~1.60马克之间。这一阶段汇率目标区的作用是防止美元大幅度下跌。第二阶段,由于各国的干预产生效果及市场上其他因素的影响,美元又出现了大幅度的上升。
这同样给各国经济造成了不良影响,加剧了各国的通货膨胀,同时也不利于消除贸易不平衡。因此,此时“汇率目标区”的作用是防止美元大幅度上升。但“汇率目标区”这一说法仅出于外汇市场人士传闻,迄今各国政府及有关货币当局始终未确认制定过“汇率目标区”,而仍强调,外汇市场汇率应由市场供求关系来决定。
估计这只是西方国家之间达成的一种口头协定。据西方经济学家介绍,设立“汇率目标区”有两个步骤,第一步是决定目标区的本身,第二步是建立干预的规则。目标区的建立有两种方法,一是根据购买力平价决定目标汇率;二是根据长期对外收支的基本差额制定目标汇率。
中央银行干预的原则也有两种,一是中央银行的干预应确保汇率不超过此目标区;二是代表目标区变动的汇率也被称为参考汇率,应定期加以修订,在其上下可订定变动的限制幅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