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入和就业理论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经济科学出版社《世界经济学大辞典》第733页(760字)

指西方重点研究收入、产出、就业和价格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相对水平确定的有关思想理论。

以凯恩斯为代表的收入和就业理论认为,在收入、产出和支出各因素的关系中,任何交易都是两方面的,即一个人的收入就是另一个人的支出。有效需求等于收入(即购买力),也等于支出。

但由于消费者可以将其收入花掉或储存起来,所以储蓄和投资也成为整个经济水平的重要变量。假如在某特定时期内,储蓄上升高于前期的水平,其结果必然是当前的需求减少而未来的需求预期增加。如果追加的资本形成也按同一数额增长,则生产性资源便会继续全力运作,整个经济活动的水平不会有变化,经济仍能保持平衡。如果资本形成并不增长,则生产性资源就会被闲置或被浪费,工人就会失业,丧失其当期的收入。

收入的降低,就会进一步降低需求和储蓄率。在这种情况下,假如生产者并不改变其计划,则经济尚能在低收入水平上达到平衡。实际上不稳定的并不是储蓄,而是投资水平。

降低投资正如增加储蓄一样,会产生性质完全相同的反应;相反,增加投资或提高消费开支便会产生与之相反的效果。这种简单的收入模式,说明了国民收入为适应储蓄或投资的变化而变化,但却不能说明这种变化的程度。为确定这种变化程度的大小,凯恩斯还提出了“消费函数”的理论。

凯恩斯收入和就业理论的目的是要表明:在一定条件下,经济可能处于一种不平衡状态,生产性资源过剩,工人失业率高,而收入和产出不能充分提高到足以达到平衡程度。因此他主张,当工商企业需求不足而不愿或不能增加投资时,政府采用财政政策追加投资开支,减少税收,一定会起到使经济脱离不平衡的效果。与凯恩斯这种收入和就业理论不同的另一派收入和就业理论认为,货币数量同样是影响收入、产出、就业的重要因素,政府利用货币政策,同样可以实现经济平衡运作的目标。

上一篇:收入弹性系数 下一篇:收入-消费曲线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