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广东人民出版社《中国专家大辞典·广东卷》第11页(714字)

【介绍】:

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地质古生物学家。男,1913年3月出生,福建永定人。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国际地层委员会寒武纪分会、奥陶纪分会委员和奥陶纪界线工作组委员。1937年北京大学地质系毕业,1944年赴美国哈佛大学、芝加哥大学和美国国家地质调查所进修,1946年回国。

主要贡献和着述:长期从事古生物学研究工作。1940年首先将昆明附近早寒武世地层划分为三个组,成为东亚和我国下寒武统的标准层型。1950年重新划分东北南部的全部寒武纪地层,改正了日本人的错误划分,在国际上引起强烈反应。1954年将东北标准地层、山东的寒武纪地层、作了新的分类,并建立了新的化石带,成为华北类型的层型。

建立的亚洲和我国东方动物群的11个化石阶和32个化石带,已被国际上作为亚洲、大洋洲、南极洲的标准分层和对比依据。提出了“生物——环境控制论”的学说,解释全球早古生代动物群分布的规律,这一学说被北美、澳大利亚等国所引用。美国国家地质调查所还运用这一学说的论点绘出了北美与中国在太平洋东西两岸形成相互之间生物地层密切关系的对照图。对奥陶纪生物地层和三叶虫动物群进行了系统研究。

所编着的《华中——西南奥陶纪三叶虫》一书,被誉为巨型着作,永远具有参考价值,对寒武纪三叶虫的研究做出了重大贡献。所研究的三瘤虫的个体发育和系统演化规律,被英国剑桥大学的有关教授认为是整个三叶虫类演化规律。首创用古生物来寻找沉积矿床,比以“层控”理论来寻找沉积矿床提高了一步。

其科研成果,曾多次获国家重大科技成果奖。

并为培养古生物科技人才做出了贡献。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