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价值论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经济科学出版社《西方经济学大辞典》第11页(1646字)

认为商品价值决定于物化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的理论。

劳动价值论,作为对商品交换关系的基础的认识早在西方古代和中世纪思想家着作中已有若干萌芽和粗浅看法。但在15世纪末到17世纪中叶重商主义思想居支配地位时期,由于这些看法只注意流通领域中的商品价格差价,忽略对价格基础的探讨而遭到湮没。17世纪中叶以后,当英法古典经济学随工业资本兴起而产生和发展起来时,才又使长期湮没的劳动价值论得以发扬光大,构成古典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克思在创立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过程中,批判地继承了古典经济学劳动价值论的科学成就,克服了其中的缺陷和矛盾,创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剩余价值论,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动规律。

威廉·配第(William Petty,1623~1687)是英国古典经济学的创始者。他认为商品的“自然价格”(实即商品价值)决定于生产商品所需人手的数量,并指出劳动生产率的高低与商品价值量成反比例关系。

法国古典经济学的创始者布阿吉尔贝尔(Pierre Boisguillebert,1646~1714)以个人劳动时间在各个生产部门的分配的正确比例来说明商品“真正价值”的决定,实际上也把商品价值归结为生产商品所需劳动量。亚当·斯密(Adam Smith,1723~1790)是英国古典经济学体系的创立者,他系统地阐述了劳动价值论。

他首次明确区分了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但未能从交换价值中抽象出价值,而在交换价值形式上考察了价值。他提出了价值尺度和真实价格两个概念;他以购买或支配的劳动作为价值的尺度,认为这适用于任何社会阶段;而对商品真实价格的决定,他则采取了两种看法:在“初期野蛮社会”决定于生产所需劳动,在有土地私有和资本积累社会则决定于工资、利润和地租等三种收入,从而构成了二元价值论。斯密的长处在于觉察到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价值的分配发生了变化,其短处在于以此价值分配的变化而错误地断定是价值决定的变化,这表明他根本不理解价值向生产价格的转化及其意义。英国古典经济学的完成者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1772~1823)在批判继承亚当·斯密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将劳动价值论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并以之贯穿全部学说,成为其全部学说体系的理论基础。

李嘉图排除了斯密价值论的二元论,坚持耗费劳动决定价值的原理;明确指出商品价值量和耗费劳动量成正比,和劳动生产率成反比;把复杂劳动归结为倍加的简单劳动;指出商品价值不仅包括耗费的活劳动,而且包括从生产资料转移过来的物化劳动;但由于没有劳动二重性学说,他不能说明价值的创造和价值的转移如何在同一劳动过程中得以实现;他认识到商品价值决定于社会必要劳动量,但又不适当地把适用于农业产品价值决定的法则即由最不利条件的土地产品耗费劳动决定价值的法则视为普遍法则。李嘉图价值论的根本缺陷仍然是不了解商品生产从而价值规律是一种历史范畴,不了解随着商品生产从简单商品生产条件向资本主义生产条件的转化,价值规律必然转化为生产价格规律。他看到个别商品价格同其中耗费劳动量的背离,但不能在坚持劳动价值论基础上加以解说,从而为论敌留下了攻击劳动价值论的缺口。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是价值学说发展中的革命变革。

他确立了商品价值这一根本范畴;他首创了劳动二重性学说;科学地阐明了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关系;确立了社会必要劳动决定价值量的法则;科学地论述了价值形式的发展并在此基础上阐明了货币的起源与本质;最后,他以其生产价格理论阐明了价值规律在资本主义商品生产条件下的转化;以其对劳动力和劳动的区分阐明了价值规律在劳动和资本交换关系中的作用,从而完成了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揭示资本剥削劳动以及各剥削阶级对剩余价值的占有和瓜分的历史性任务,也完成了劳动价值论。参见“斯密的价值学说”、“李嘉图的价值论”。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