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技术系统学派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经济科学出版社《西方经济学大辞典》第373页(1119字)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在英国兴起的一个管理理论学派。

它是由管理学家特里斯特(Eric Trist)、埃默里(F.E.Emery)、赖斯(A.K.Rice)等人在英国伦敦塔维斯托克人际关系研究所期间,所主持的对英国达勒姆煤矿采煤作业组织和印度艾默达巴德纺织厂进行观察研究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

社会技术系统学派着眼于对工作群体的研究和分析,修正了社会协作系统学派的观点,认为组织不仅仅是一个“社会系统”,同时还是一个“技术系统”。在组织设计上,既应满足组织成员的社会性、心理性的需要,又应考虑到工艺技术的特点。只有这样,才能既实现工作的人道化,使职工心理得到满足,又能提高生产效率。

该学派还在社会系统与技术系统的关系上作过研究,以确定两者之间的对应关系,从而便于设计高效率的工作群体。

该学派认为技术系统(指机器设备、原材料、劳动力素质、产品销售等物质技术的状态)是一个组织同其环境的中介。

一个企业对它所需资源的市场变动能在多大程度上承受,而不致于引起组织结构的改变,这取决于企业的技术系统的灵活性。而且企业的投入与产出之间并不存在简单的对应关系,同样的投入可以有不同的产出,或者相反。

因此,管理人员必须重视技术系统的特性,协调企业与其环境之间的投入与产出关系,即所谓“边界管理”。

社会技术系统学派的另一贡献是研究分析了作为一个开放式的社会技术系统的组织与外部环境的“因果结构”,强调适应环境的重要性。该学派指出,企业管理的首要任务并非是对企业内部的管理,而是边界管理——协调企业组织与环境的关系。管理人员要使企业成长和发展,他们首先就要控制“边界条件”,即企业与其周围环境之间的交换形式,在战略上使企业处于一种有条件进一步成长的地位。

该学派将环境分为4种类型:①静态的、随机化的环境;②静态的、群集的环境;③被打扰、反应式环境;④动乱场。前两种环境中的因素相对不变,故古典的组织理论比较适用。

而在后两种动态环境下,组织要生存下去,就要采用有机的、新的组织形式,如矩阵组织等,同时还要开发出一整套有效的抵御竞争威胁、克服不确定性的方法——战略与战术。

社会技术系统学派运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着眼于企业组织的动态研究,从工艺技术装备、职工心理需要以及经济效率3个方面揭示出提高组织生存能力的方法,并且强调边界管理的重大意义。该学派的理论丰富了管理学的理论,对组织行为学、生产管理以及组织理论等都有很大影响。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