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进的或新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发展思路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经济科学出版社《西方经济学大辞典》第417页(791字)
自认为是以李嘉图、马克思和新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主张通过制度改革或社会革命来实现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一种思路,是现代发展经济学的一个流派。
主要代表有A·巴兰(Baran)、S·阿明(Amin)、A·G·弗兰克(Frank)、C·富尔塔多(Furtado)等人。理论特点是侧重分析穷国与富国的不平等关系和发展中国家的阶级关系,从财产和收入分配的不均来寻找人民贫穷的原因,认为穷国对富国政治,经济上的依附是产生国际剥削和穷国贫穷的根源,号召通过改良、革命、集体行动来改善穷国和穷人的境况。
这种理论的渊源是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和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学说、阶级关系分析和资本主义发展规律的理论,列宁关于帝国主义的研究也是其理论基础之一,但它在更大程度上受到P·斯威齐(Sweezy)、P·巴兰等人“新左派”马克思主义的影响。
这派理论家们公开声明他们关注世界贫穷问题,从伦理道德上抨击资本主义国家国内财产占有和收入分配的不平等;严厉批判那些替资本主义制度辩护的传统理论,从穷国与富国之间的依附-支配关系和国际剥削来论述贫穷的根源;从发展中国家和穷人的利益出发主张改良经济、社会制度、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在必要的情况下采取社会革命(暴力的阶级斗争)或国际集体行动来实现制度的变革;在经济和社会发展观上,它遵循的是黑格尔的辩证法。
这派理论的主要学说有:阿明和弗兰克的“依附论”,“国际经济新秩序”论等等。这派理论在一些方面失之粗糙、系统性不强,有些观点过于理想化,也不尽符合马克思主义原理;但它对资本主义体系的抨击、对庸俗理论的批判、对发展中国家具体情况的剖析、对国际关系的研究以及对发展战略的探讨,是很有启发性的,因而在西方愈来愈引起人们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