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可能性边界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经济科学出版社《西方经济学大辞典》第649页(903字)

国际贸易理论的重要几何分析工具之一。

它代表了一国的最大生产可能性,因而在国际贸易理论中是作为对供给(生产)面的刻画,又称“生产可能性曲线”或“转换曲线”(transformation curve)。在图中,一国把其全部的资源用于生产Y产品能生产OR单位的Y,把其全部资源全部用于生产X产品能生产OS单位的X,而在除这两个端点外PPF上的任一点如G点,该国会同时生产X和Y,而且也把资源充分利用了。

故在生产可能性边界RGS上的任一点资源都达到充分利用,故都是帕累托效率点。

在PPF之内的一点如T点则没有达到资源的充分利用。故由RGS围起来的面积实际上是一生产可能性集合(production feasibleset),而PPF则是这一生产可行性集的边界,代表了该国在资源充分利用的情况下的最大生产可能性。PPF曲线的形状到底是凹向、凸向原点还是一条直线则要视生产是递增、递减还是不变机会成本而定。

社会无差异曲线(community indifferance curves,CIC)

国际贸易理论的重要几何分析工具之一。它是一条反映出一国所有消费者的偏好的曲线。

在这条曲线上,尽管消费的产品组合各异,但都给这个国家带来了相同的福利水平。它和个人无差异曲线具有完全相同的性质,只不过这是对于作为一个整体的国家而言的无差异曲线而已。

图中A点与B点的X、Y两产品的消费数量组合不一样,但它们给全社会(全国)带来的效用水平却是一样的,都是CIC0。离原点越远的CIC代表着越高的社会福利水平。

在国际贸易理论中,社会无差异曲线用来代表消费偏好和福利,因而它与代表生产面的生产可能性曲线(PPF)一起决定了一国的自给自足均衡。而贸易后的福利增进即所谓“贸易得益”也正是通过一国在贸易后能达到更高一条社会无差异曲线而体现出来。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