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誉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经济科学出版社《西方经济学大辞典》第721页(827字)

在完全信息的重复博弈中,如果原博弈只有一个纳什均衡,重复博弈并不能导致帕累托改进,重复博弈的每一个阶段仍重复原博弈的纳什均衡解。

但是,大量的经验证据表明,在有限重复囚徒困境中经常会出现合作结果,特别是在距博弈结束仍比较远的阶段。声誉模型可为此现象提供合理的解释。

例如,在借钱还钱的博弈中,A向B借钱,并承诺支付一定的利息。如果博弈只进行一次,并且如果不还钱也不受任何惩罚;再假设所有的参与人都是“能不还钱就不还钱”的理性人,并且这也是博弈中的共同知识,那么,博弈的结果只有一个,B不借给A钱。

即使这种博弈进行多次(A多次向B借钱),每次的结果仍然是B不借给A钱。

但是,在现实中并非所有的人都是这种“能不还钱就不还钱”的理性人,也不是所有的人都认为其他人都是这种“能不还钱就不还钱”的人。

假设A会向B多次借钱,B并不能完全肯定A是完全理性的人。假设B认为A是那种“能不还钱就不还钱”的“理性人”的概率是p,认为A不是“理性人”(即A是那种即使不还钱不受惩罚也会还钱的人)的概率是1-p。

在这种情况下,B是有可能借钱给A的。只要A借钱后还钱,下次B还是有可能借钱给A。但是,只要A有一次不还钱,B将认为A是那种“能不还钱就不还钱”的理性人,从而B再也不会借钱给A了。

在上述这种情况中,A将有积极性在借钱还钱重复博弈的前期阶段维护“还钱”的好“声誉”。

A的这种态度当然对双方有利,A可以借到钱,B可以收取利息。不论A的本质是否真的是那种讲信誉的人,只要他有足够的积极性维护还钱的声誉,对自己和他人都是好事。

当然,一直有还钱好声誉的A有可能在重复博弈的最后(A认为不再需要向B借钱了)暴露出自己还是那种“能不还钱就不还钱”的理性人,在借了最后一笔款之后不归而去。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