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中华金融辞库

货币经济论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中国金融出版社《中华金融辞库》第1595页(2809字)

关于货币与经济的关系的理论。该理论认为,现代经济是货币经济,现代社会的一切经济活动都需要通过货币来实现,因而货币在经济中的作用不仅是充当交易媒介,货币对实际经济活动具有非常重大的实质性影响。

货币经济论的首创者为瑞典学派的主要代表K·魏克赛尔,他用其累积过程理论第一次阐明了货币与经济均衡的密切关系。货币经济论的主要代表为J.M·凯恩斯,他1936年出版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成为当代货币经济学的主要代表作。以后,凯恩斯学派经济学家希克斯和汉森将凯恩斯的货币经济理论用数学模型加以表述,这就是着名的IS-LM模型。帕廷金在此基础上又提出四市场货币经济模型。现代货币数量论则从货币的收入效应出发,视货币为经济唯一重要的决定因素,强调货币在国民收入决定中的直接作用。

货币经济论各主要代表的主要观点如下:

魏克赛尔认为,货币并不是罩在实物经济上的一层面纱,它要对经济产生实质性的影响。货币对经济作用的过程也就是货币利率与自然利率背离所产生的经济向上或向下的累积过程。当货币利率低于自然利率时,投资扩大,收入增加,进而对生产资料与消费资料的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也增加,导致物价水平上升,形成经济向上的累积波动。相反,当货币利率高于自然利率时,投资紧缩,收入递减,对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减少,导致物价水平下跌,形成经济向下的累积波动。经济的波动由货币所形成的向上或向下的累积运动而产生,通过货币利率与自然利率的背离,货币对经济发挥着积极的或消极的重要作用。

凯恩斯认为,现代经济是货币经济,货币经济的特点就在于存在着大量的不确定因素,这给预期带来麻烦。而预期“不仅可以改变就业之方向,还可以改变就业之数量”。由于信息的不完全性,人们只能根据现在的信息预测未来的情况。因此,如何有效地沟通现在和未来,就成为至关重要的问题。凯恩斯指出,货币的最重要的特征,就在于它能巧妙地连结现在与未来。实际经济中就业和产出的波动,都可以从货币波动中找到根源。因此,对现实经济的分析必须以货币经济而不是实物经济为依据。凯恩斯强调收入、支出、消费、储蓄、投资等问题都是货币问题而不是实物问题。他指出,只要我们论及何者决定社会整体的产量和就业问题,我们就需要有一个关于货币经济的完整理论。于是,凯恩斯提出了收入支出论的货币理论,把传统货币论的研究主题从单纯的价格水平的决定问题转向了货币对收入、产出和就业的影响问题。受魏克赛尔用货币利率与自然利率背离的累积过程来说明货币对商品的相对价格进而对生产方向移动的作用的影响,凯恩斯也把利率作为其货币经济论的一个关键变量。通过利率与资本边际效率的对比对投资的制约作用,凯恩斯强调了货币对国民收入的决定性作用。收入支出说溶传统两分法的货币分析与价值分析为一体,分别阐述了货币市场与产品市场的均衡条件,为货币论与价值论的结合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希克斯和汉森分别将凯恩斯的理论体系用数学模型加以表述,这就是“希克斯-汉森”模型,即“ISLM”模型。根据凯恩斯关于产品市场的均衡决定于储蓄与投资的均衡、货币市场的均衡决定于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的均衡的观点,希克斯和汉森认为,根据产品市场的均衡条件,可以求得一组使储蓄等于投资的收入与利率在各个水平上的组合;同样,根据货币市场的均衡条件,也可以求得一组使货币供给等于货币需求的收入与利率在各个水平上的组合。在收入与利率水平的各种组合中,只有一种组合能同时满足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的均衡条件。在这种组合中的收入与利率水平,即为使经济的总供给等于总需求的均衡收入与均衡利率。希克斯和汉森分别用IS曲线与LIY曲线来代表两市场的均衡条件,将它们放入用横坐标代表收入水平、纵坐标代表利率水平的坐标图示内,IS与LIY曲线的交点即为经济的均衡点,其坐标值即为均衡收入与均衡利率水平。

帕廷金认为,货币除了通过利率的传导对经济发挥作用外,还会通过其本身实际价值的变动对实际经济产生实质性的影响。他将IS-LM模型改作一种由劳动市场、商品市场、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组成的四市场宏观经济模型,然后将实际余额引入各市场,分别阐述了实际余额效应对各市场需求函数的影响。帕廷金指出,名义货币供给的变动会改变经济中实际货币余额的存量,进而在各市场产生不同的实际余额效应,改变各市场的均衡状态。但是,由于各市场实际余额效应的综合作用,名义货币供给的变动最终会通过一般物价水平的涨落而趋于一致。因此,对经济起作用的是货币的实际量而不是名义量,实际货币存量是决定经济变动的关键变量。

M·弗里德曼通过重建货币需求函数与实证分析认为,货币数量与收入、价格和利率之间存在稳定的关系,并强调货币供给量对经济增长和物价稳定的重要性。他强调货币需求函数的稳定性和货币供给的外生性与可控性,并指出,在众多的金融资产中货币居于中心地位。因为实际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极小,即货币供给量的增加引起的利率下降不会导致人们增加多少其自愿储藏的货币。因此,超额的货币供给将绝大部分直接作用于现有资产(包括股票、债券、房地产及耐用消费品等)的价格,从而导致名义收入的增加。所以,货币存量与收入流量间存在直接的关系,货币变动会直接引起国民收入的变动。弗里德曼还通过其实证分析考察了货币在长短期内对名义国民收入的不同影响。结论是,价格或名义国民收入的显着变动几乎一成不变地是名义货币供给量变动的结果。为此,他主张货币当局应将货币供应增长率与经济的增长率保持一致,即实行所谓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

J·托宾根据其资产结构平衡理论,提出货币需求利率弹性极高的假定。他强调货币需求的不稳定性和货币供给的内生性。并指出,社会经济可分为金融部门和真实部门,金融部门是一个由相互关联的资产债务市场组成的复合体,而真实经济则是现实生产中的商品和劳务市场的复合体。由金融部门所决定的资产的价格、利率和数量既会影响真实经济,又会受到真实经济的影响。货币供给量的增减所导致的利率下降或上升,会使货币与真实资产的相对吸引力发生变化,从而改变其实资产乃至收入水平。其传递机制是:货币供给量增加→利率下降→公众的资产偏好转向真实资产与证券市场→真实资产的市场价格上升→真实资产投资扩大→真实资产产量增加。反之,当货币供给减少时,同样的传递过程将引起真实资产产量的减少。货币就是通过这样的过程对经济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上一篇:货币经济危机说 下一篇:累积过程理论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