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克斯谈判模型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经济科学出版社《西方经济学大辞典》第784页(810字)

是由美国经济学家约翰·希克斯于1966年提出的一个劳资双方在罢工威胁下如何进行集体谈判的模式。

希克斯假设,劳资双方要谈判确定的只有工资增长幅度这一问题。从雇主方面来说,罢工持续时间越长,失去的顾客越多,代价越高。代价的增长意味着雇主愿意提高的工资幅度也将增加,由此得到的雇主让步曲线EC为一条向上倾斜的曲线(如图所示)。从雇员方面来说,在罢工早期,工会的态度可能比较强硬,要求的工资增加幅度较高,但随着罢工持续时间的增加,罢工使会员遭受的损失也随着上升,工会将被迫降低要求,因此,工会的抵制曲线UR是一条向下倾斜的曲线。

两条曲线的相交,决定的工资增长幅度W为谈判可能达成的工资增长幅度。劳资双方一旦达成一致,罢工也就结束了。希克斯认为,如果劳资双方都能预测到对方曲线的位置和形状,无须罢工,他们就可以达成一致。但是,由于信息的不完善,劳资双方或一方不知道对方曲线的情况,或者工会想通过罢工来影响以后的劳资谈判,罢工就会发生。

希克斯模型隐含着以下几个含义:首先,假定EC曲线保持不变,则任何将UR曲线向上移(即提高工会的资方抵制力量)的因素都将同时提高预期的罢工时间和工资增加幅度。工会可以从两方面增强其抵制力,一是提高罢工前的工资要求,二是使UR曲线更加平坦。

例如,如果罢工的代价降低,UR曲线就更加平坦。其次,任何强化雇主拒绝工会要求的能力的因素都会导致EC曲线的下降,从而拉长预期的罢工持续时间,同时降低预期的工资增长水平。

在下列情况下,企业的抵制力强:企业的盈利水平低;面临的是一个富有弹性的产品需求曲线;罢工前产品有大量库存;能容易地雇到工人替代罢工者。最后,希克斯模型还意味着,罢工成本影响很大,罢工给双方造成的总成本越高,罢工发生的频率越低,持续的时间越短。

上一篇:合约区域 下一篇:多期劳动力需求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