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率、生产率指数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经济科学出版社《西方经济学大辞典》第863页(874字)

生产率是衡量按不变价格计算的每单位投入的产出量指标。

如果仅仅计算每单位劳动投入的产出量,则称之为劳动生产率;而如果计算包括劳动和资本全部投入的产出量,则称之为综合生产率。前者也可称之为单要素生产率;后者为多要素生产率。

生产率指数表示要素投入的产出量的变化。如劳动生产率指数反映单位劳动投入的产出量的变化,其他生产率指标类推。

西方国家先是采用劳动生产率指标。例如,早在19世纪80年代,美国政府统计机构就开始估算人时产量,亦即劳动生产率,1958年起编制并发表全部私人企业领域和部门的人时产量。

但人时产量除受工人技艺和劳动强度的影响外,生产设备、技术进步、生产规模及设备利用等也会使人时产量发生变化。

20世纪50年代美国一些私人研究机构开展了多要素生产率的研究和估算,美国政府统计机构于70年代末开始着手编制,1983年发表了1948~1982年新编的美国多要素生产率、劳动生产率及资本生产率的年度资料。

以后年份这项工作继续进行。

生产率指数体系是以西方经济学中的生产理论为其理论基础的。西方经济学认为,产出量(output)是各种生产要素提供的投入量(input)的函数。从全国经济来看,其公式为:Q=f(K,L,t),式中Q为实际产出量,K为资本,L为劳动,t为年份。

美国劳工统计局编制多要素指标时依据的公式为:Q(t)=A(t)f[K(t),L(t)],式中Q(t)等于t年的实际净产出量,K(t)等于t年的资本服务投入量,L(t)等于t年的劳动服务投入量,A(t)等于t年的多要素生产率。

多要素生产率的作用有:①全面反映生产效率提高程度;②联系其他经济变量来研究生产现状并预测未来发展趋势;③分析生活水平和收入分配变化并为制定各项政策提供依据。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