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利润最大化模型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经济科学出版社《西方经济学大辞典》第994页(711字)

微观经济学的厂商理论中,都将厂商追求利润最大化作为厂商的目标,并以此假定为基础建立了各种厂商理论的模型。

但企业是否真的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一直存在争议。

对由所有者自己管理的小企业,利润似乎决定着差不多全部的企业决策。然而在大企业里,作日常决策的经理通常很少与所有者取得联系,结果导致企业的所有者不能在一个正常的基础上监控经理的行为。

这样一来,经理在经营企业上便有回旋的余地,并能在某种程度上偏离利润最大化目标。

经理可能会更多地考虑其他目标而较少考虑利润最大化,追求收入最大化,市场份额最大化可以实现增长或支付红利以满足股东的利益。经理也可能完全只顾企业的短期理论(也许是为了获得晋升或巨额奖金)而牺牲长期利润,即使长期利润最大化更能满足股东的利益。

为了使理论更能贴切地反映现实中这些非利润最大化目标的一些特殊情况,说明非利润最大化目标下的厂商行为,有的经济学家便以非利润最大化的假设,即采用其他的一些目标假设,建立起非利润最大化的厂商模型。

诚如上面所分析的那样,现实中,经理追求长期利润最大化以外的其他目标的自由度还是有限的。如果他们一味追求这些目标,股东或董事会就可以撤换他们,或者由新的管理法来管理企业。无论如何,不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不大可能幸存,企业要在竞争性行业中生存下去,就得将长期利润最大化作为他们最优先考虑的目标之一。

因此,采用长期利润最大化的假说是合理的。

上一篇:退出 下一篇:一体化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