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学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经济科学出版社《西方经济学大辞典》第1123页(1701字)

研究一国范围内某一特定区域的经济发展过程和条件,以及各个不同区域之间经济联系及其变动趋势的经济学分支学科。

西方区域经济学形成和发展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从理论上说,它主要有3个来源。①20世纪初期德国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韦伯(Alfred Weber)所奠基的区位理论(location theory);②20世纪20与30年代内瑞典经济学家奥林(B.Ohiin)和其他一些经济学家提出的要素禀赋与区域分工学说;③以凯恩斯(J.M.Keynes)的投资、储蓄、收入分析为基础的现代宏观经济学说。在分析方法上,区域经济研究者则吸收了投入产出分析(或产业关联分析)、成本收益分析等研究成果,建立了各种区域规划、区域经济计量模型等。

根据阿尔弗雷德·韦伯的区位理论,工业的区位主要取决于运输成本与工资成本这两个实际上起作用的因素。他的分析具有开拓性,但被以后的区位理论研究者认为是远远不够的。

30年代和40年代,两位德国学者克里斯塔勒(W.Christaller)和廖什(A.Lsch)分别对区位理论进行研究,大大发展了这一理论。克里斯塔勒提出"中心位置论"(central place theory),认为市场(或商业服务活动场所)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中心,不同的市场等级有不同的服务半径,从而构成不同的经济区。廖什把克里斯塔勒的分析扩大到工业区位方面,强调最大利润是决定工业布局和市场范围的最重要的因素。

他们的研究对后来区域经济学的研究有重要影响。根据奥林的要素禀赋与区域分工学说,区域的发展与贸易的发展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而贸易的发展则又与不同地区的生产要素禀赋不同有关,即有些地区的这种生产要素较丰富,另一种生产要素较稀缺,另一些地区则相反,于是就会有相互交换,这些地区的分工格局就形成了,它们的经济也就循着这样的途径得到发展。奥林以后,一些西方经济学家对生产要素的相对稀缺性与价格变动的关系、生产要素的流动性与资源重新配置的方式、区域分工与区域经济的单一化和多样化等问题进行了研究。

这些课题至今仍然是区域经济学探讨的重要内容。凯恩斯及其追随者关于现代宏观经济学的一系列论点,对于区域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这是因为,区域经济发展不仅同成本因素和生产要素禀赋的分析有关,而且同区域的资本形成、经济增长率、失业率、通货膨胀率等有关。新的经济区的形成既取决于资本的供给,又取决于对资本的需求。

这样就提出了两个与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和波动有内在联系的问题:①任何一个区域的发展都不可能脱离国内其他地区的发展,从而也就不可能脱离诸如国民生产总值、社会总需求与社会总供给的均衡状况、货币供应量和利息率水平、就业状况和工资水平等总量指标的变动;②任何一个区域的发展都会对国内其他地区的发展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从而也会影响上述这些总量指标的变动。从这个意义上说,区域经济学不过是缩小了的宏观经济学而已。

换言之,区域经济学之类似于缩小了的宏观经济学,胜于其类似放大了的微观经济学。

当前,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大体上可以分为理论与应用两个方面。

在理论方面,区域经济学研究的重点是:区域规划原理、区域发展模式、区际经济关系及其变动趋势等。此外,由于生态问题日益受到各界的重视,因此涉及环境保护和环境治理的若干区域经济问题也被纳入区域经济学研究范围之内。在应用方面,区域经济学研究的重点是:区域经济的综合设计与综合评价,区域产业结构、技术结构、就业结构的调整方式和各种不同方案的比较,最佳的区域资源配置与资源开发的途径,区际之间经济关系的调整原则与具体措施等。区域环境保护和环境治理的方案现在同样受到了重视。

区域经济学实际上是一门交叉学科,是经济学、地理学、环境科学、人口学、社会学等不同的学科相结合的研究领域。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应用上,区域经济学研究要取得重大的研究成果,都将依赖上述各个学科的研究者们的共同努力。

上一篇:激进经济学 下一篇:生态经济学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