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偏好理论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经济科学出版社《西方经济学大辞典》第215页(769字)

旨在从人们的购买行为推测人们的偏好。

在通常的消费者理论中,偏好(或效用函数)起着中心的作用,但它是与人们内心活动有关的心理概念,故往往被认为这是通常消费者理论的缺点。在20世纪40年代,P.A.萨缪尔森(Samuelson)提出显示偏好理论,从实际观察到消费者在不同价格下作出的选择,不用偏好(或效用函数)的概念,可以推断出消费者的无差异曲线及需求函数的一些重要性质。

设在市场价格为p=(p1,…,pn)时,某消费者实际购买为x=(x1,…,xn),而在价格为p′=(p,…,p)时同一人实际购买为x′=(x,…,x)。如果∑pixi≥∑pix,则说x显示偏好于x′。

显示偏好的弱公理:如果x显示偏好于x′,且x≠x′,则x′一定不能显示偏好于x。或等价地,不等式∑pixi≥∑pix(1)和不等式∑pixi≥∑pixi(2)不能同时成立。

能满足这个公理的消费者的经济行为可以说是合理的。因为在价格p时他实际购买x,故他的收入不会低于∑pixi

如果在同一价格p下他购买x′的话,则要支出∑pix。由不等式(1)知,这个支出不超过收入。

所以如果他愿意购买x′则是可以买到的。但实际上买了x,这意味着他认为x比x′好。

现在如果不等式(2)也成立,则和刚才一样的推论知他认为x′比x好。这样导致矛盾的经济行为。

在消费者行为满足显示偏好的弱公理的假设下,不要效用函数的概念,能导出通常消费者理论中关于需求函数的一些重要性质(例如需求函数的惟一性,零阶齐次性及slutsky方程中替代项的负性)。

上一篇:福利经济学 下一篇:短期菲利浦斯曲线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