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供给模型的比较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经济科学出版社《公共经济学大辞典》第51页(10261字)

【内容介绍】:

1.引言

在解释总供给的最佳方式上,经济学家们的观点不尽一致。

尽管在某些重要的细节上有些出入,但经济学家研究的共同主题是什么因素使短期和长期总供给曲线不同,而且都认为短期总供给曲线是向上倾斜的(Mankiw,1994)。

这里,我们按先后顺序分析四个总供给模型,在所有这些模型中,短期总供给曲线不是垂直的,因为在一定程度上说,市场是不完全的。结果,总供给曲线的移动引起产出水平暂时偏离自然产出率。

所有四个模型都包含着下列形式的总供给方程:

Y=Y+α(P-Pe) α>0 (1)

式中各符号的经济含义如下:

Y——产出

——自然产出率

P——价格水平

Pe——预期价格水平

(1)式表明,当价格水平偏离预期价格水平时,产出将偏离自然产出率。参数α表明的是产出对价格水平的非预期变化做出的反应程度,1/α是总供给曲线的斜率。在这四个模型中,每个模型阐示了非预期价格变化与产出波动并发的一个特殊原因。

2.黏性工资模型

为了解释短期总供给曲线为什么不是垂直的,很多经济学家强调了名义工资的缓慢变化(Gray,1976,p.221-235;Fischer,1977,p.191-205)。在很多行业里,特别是在那些组织成工会的行业里,名义工资是由长期合同规定的,所以,它们在经济条件变化时不能迅速调整。即使在没有正式合同的行业里,工人与企业之间的隐含协议也会限制工资变化。

工资也会取决于变化很慢的社会标准和公平观念。出于这些原因,很多经济学家认为名义工资在短期是迟钝的或是“黏性的”。

黏性工资模型(sticky-wage model)阐明黏性名义工资对总供给将意味着什么。

在分析该模型之前,我们先考察一下当价格水平提高时产量将会发生什么变化。

第一,当名义工资是黏性的时,价格水平提高将降低实际工资,使劳动力变得比较便宜。

第二,实际工资的降低将诱使企业多雇佣劳动力。

第三,雇佣的工人增加会生产更多的产品。

在名义工资不能调整的时间里,价格水平与产量之间的这种正相关关系意味着总供给曲线向上倾斜。

为了更正规地说明总供给的这种情况,我们假定工人和企业开始谈判,并在他们知道他们的协议生效时价格水平会怎样之前,在名义工资上达成一致。

谈判双方(工人和企业)心目中有一个目标实际工资。该目标也许是使劳动力供求保持均衡的实际工资,它也很可能取决于使实际工资保持在均衡水平之上的各种因素,诸如工会力量、效率工资等等。

谈判双方根据目标实际工资ω以及他们对价格水平的预期Pe来确定名义工资:

W=ω×Pe (2)

式中,W代表名义工资,ω代表目标实际工资。

在名义工资确定之后和劳动力被雇佣之前,企业知道了实际价格水平P。实际工资则成为:

W/P=ω×(Pe/P) (3)

(3)式表明,如果实际价格水平不同于预期价格水平,那么,实际工资将偏离其目标。当实际价格水平高于预期价格水平时,实际工资就低于其目标实际工资;当实际价格水平低于预期价格水平时,实际工资就高于其目标实际工资。

该模型的最后假设是劳动力的需求数量决定就业。换言之,工人与企业之间的谈判预先决定不了就业水平;相反,工人同意提供企业在预先确定的工资上希望购买的劳动力。我们用劳动力需求函数来描述企业的雇佣决策:

L=Ld(W/P) (4)

(4)式表明,实际工资越低,企业雇佣的劳动力越多。劳动力需求曲线由图1a所示。

产出由生产函数来确定:

Y=F(L) (5)

(5)式表明,企业雇佣的劳动力越多,所生产的产出越多,如图1b所示。

图1c显示出由此得到的总供给曲线。非预期的价格变化使实际工资离开目标实际工资,而实际工资的变化反过来又影响企业雇佣的劳动力数量和所生产的产出。于是,总供给曲线可以写成:

(6)

所以,当价格水平偏离预期价格水平时,产出偏离其自然产出水平。

图1 黏性工资模型

3.工人错觉模型

虽然短期总供给曲线的工人错觉模型(worker-misperception model)也集中于劳动力市场,但与黏性工资模型不同的是,该模型假设工资可以径自使供求保持均衡,而且最关键的假设是工人暂时把实际工资与名义工资相混淆(Friedman,1968,p.1-17)。

工人错觉模型的两个要素是劳动力供给和劳动力需求。劳动力的需求数量取决于实际工资:

Ld=Ld(W/P) (7)

劳动力供给曲线是:

Ls=Ls(W/Pe) (8)

(8)式表明,劳动力的供给数量取决于工人预期的实际工资。工人知道他们的名义工资W,但不知道总体价格水平P。

当他们决定工作多少时,他们考虑的是预期实际工资,它等于名义工资W除以预期价格水平Pe。我们可以把预期实际工资写成:

W/Pe=(W/P)×(P/Pe) (9)

预期实际工资是实际工资与工人的错觉价格水平(用P/Pe来测度)的乘积。

为了弄清决定劳动力供给的因素,我们把(9)式代入(8)式,得到:

Ls=Ls[(W/P)×(P/Pe)] (10)

这就是说,劳动力的供给数量取决于实际工资和工人的错觉。

为了说清本模型的含义,我们利用图2来考察劳动力市场的均衡。

同往常一样,劳动力需求曲线向下倾斜,劳动力供给曲线向上倾斜,工资进行调整以使供求保持均衡。注意,劳动力供给曲线的位置以及劳动力市场的均衡取决于工人错觉(P/Pe)。

在工人错觉模型中,劳动力市场是出清的,所以,劳动力供给曲线与劳动力需求曲线的交点决定了企业雇佣的劳动力数量。

图2 工人错觉模型:劳动力市场均衡

当价格水平P上升时,有两种可能的反应。如果工人预期到这种变化,那么,Pe与P成正比例上升。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劳动力供给还是劳动力需求都不会改变。

实际工资和就业水平将保持不变。名义工资的增加与价格的上涨数量相同。

相反,假定价格水平上涨,而工人并没有意识到它的上涨。在这种情况下,Pe保持不变。那么,在每一实际工资水平上,工人都会愿意供给更多的劳动力,因为他们相信其实际工资比实际水平高。P/Pe的上升使劳动力供给曲线向外移动(如图3所示),降低了实际工资,而提高了就业水平。

实质上,价格水平上升引起的名义工资增加使工人认为他们的实际工资增加了,从而使工人供给更多的劳动力。实际上,名义工资的上升低于价格水平的上升。

假定企业比工人获取的信息更多,而且知道实际工资在下降,所以,他们雇佣更多的劳动力,生产更多的产出。

图3 工人错觉模型:价格水平的非预期上升

总之,工人错觉模型表明,价格偏离预期价格引起工人改变他们的劳动力供给。

本模型所暗含的总供给曲线在形式上与黏性工资模型的相同:

当价格水平偏离预期价格水平时,产出偏离自然产出率。

4.不完全信息模型

总供给的不完全信息模型(imperfect-information model)也假定市场出清,而且因短期价格错觉,短期和长期总供给不同。

但是,与工人错觉模型不同,它并不假定企业比其工人的信息更灵通。从其最简单的形式来看,本模型没有对工人和企业作任何区分(Lucas,1977)。

不完全信息模型假定经济中的供给者仅生产一种商品而消费很多商品。由于商品的数目非常大,供给者不能在全部时间里观察到所有价格。他们紧紧地控制住他们的产品价格,但对他们所消费的所有商品的价格无法严密监控。由于信息是不完全的,他们时常把总体价格水平的变化与相对价格水平的变化相混淆。这种混淆影响供给多少的决策,在价格水平与产出之间形成一种短期关系。

我们看一下单一供给者——比如小麦农场主的决策。

由于该农场主以出售小麦取得收入,并利用这笔收入购买商品和服务,他选择生产的小麦数量取决于小麦相对于其他商品和服务的价格。如果小麦的相对价格比较高,该农场主就有动力努力工作,生产更多的小麦,因为他的报酬很高。相反,如果小麦的相对价格很低,他就更愿意享受更多的闲暇,减少小麦产量。

可是,当农场主做出其生产决策时,他并不知道小麦的相对价格。

作为小麦的生产者,他密切地监控着小麦市场的价格,总是知道小麦的名义价格。但是,他并不知道经济中其他所有商品的价格。

因此,他必须利用小麦的名义价格及其对总体价格水平的预期来估计小麦的相对价格。

如果经济中的所有价格包括小麦的价格都上升了,农场主会做出怎样的反应呢?一种可能是他预期到价格的这种变化。

当他看到小麦的价格上升时,他对小麦的相对价格的估计不改变,他的行为照常,不会更加努力工作。

另一种可能是农场主没有预期到价格水平提高。当他看到小麦的价格上升时,他不能肯定其他价格是否已经上升(在这种情况下,小麦的相对价格不改变),或者是否只有小麦价格上升了(在这种情况下,小麦的相对价格提高了)。如果农场主根据小麦的名义价格上升断定小麦的相对价格有所上升,他就会更加努力工作,生产更多的产品。

在经济中,小麦的生产者不是惟一的。当价格水平非预期上升时,经济中的所有供给者看到他们生产的产品价格上升。他们都断定他们生产的产品的相对价格提高了,因而会更加努力工作,生产更多的产品。

总之,不完全信息模型表明,当价格高于预期价格时,供给者将增加其产量。本模型所表明的总供给曲线同以前的一样:

即当价格水平偏离预期价格水平时,产出将偏离自然产出率。

5.黏性价格模型

总供给的黏性价格模型(sticky-price model)强调企业不会因需求变化而立即调整其收取的价格,价格时常是由企业与客户间的长期合同规定的。

即使没有正式的协议,企业也会保持价格稳定以防扰乱其固定客户。有些价格的黏性是由市场结构所致(Rotemberg,1982,p.517-531;Ball,Mankiw,and Romer.1988,p.1-65)。

为了阐明黏性价格对总供给意味着什么,我们必须首先考察单个企业的定价决策,然后把很多企业的决策归并在一起得到总供给曲线。

考察一个对其价格具有某种垄断控制力量的企业。

该企业的意愿价格p取决于两个宏观经济变量:第一,总体价格水平P。价格水平越高意味着企业的成本越高。

因此,总体价格水平越高,企业对其产品的要价可能越高。第二,总收入水平Y。

收入水平越高意味着对企业的产品需求越大。

由于在较高的生产水平上边际成本提高,所以,需求越大,企业的意愿价格越高。

我们把企业的意愿价格写成:

(11)

式中,a是参数,a>0。(11)式表明,意愿价格p取决于总体价格水平P和相对于自然产出率的总产出水平(Y-)。

假定有两类企业。有些企业的价格是浮动的,它们总是根据(11)式规定其价格;有些企业的价格是黏性的,它们基于对经济情况的预期预先公布其价格,这些企业根据下式规定价格:

(12)

式中的“e”代表变量的预期值。为了简化起见,假定这些企业预期产出处于自然产出率,所以,(12)式中的最后一项为零。于是,这些企业根据他们对其他企业要价的预期来规定价格:

p=Pe (13)

我们可以利用两类企业的定价规则来推导出总供给方程。

为此,我们找到该经济的总体价格水平,它是这两类企业的加权平均价格。如果s是价格黏性企业的比例,1-s就是浮动价格企业的比例,那么,总体价格水平就是:

(14)

(14)式中的第一项是黏性价格企业的价格用它们的比例加权,第二项是浮动价格企业的价格用它们的比例加权。

整理(14)式,可得:

sP=sPe+(1-s)[a(Y-Y)] (15)

(15)式的两边同除以s,我们得到总体价格水平方程:

(16)

(16)式右边的两项可作如下解释:第一,当企业预期价格水平提高时,也会预期成本增加。预先固定价格的那些企业会较高地规定其价格,而他们的价格较高也会引起其他企业规定较高的价格。

因此,较高的预期价格水平也会导致较高的实际价格水平。第二,当产出较高时,商品的需求也较高。浮动价格的企业将较高地规定其价格,导致较高的价格水平。产出对价格水平的影响取决于浮动价格企业所占的比例。

因此,总体价格水平取决于预期价格水平和产出水平。

我们也可以把这种总体定价方程转换成上述形式:

其中,α=s/[(1-s)a]。

同其他模型一样,黏性价格模型表明,当价格水平偏离预期价格水平时,产出偏离自然产出率。

尽管黏性价格模型强调的是商品市场,但我们也可以简要地考察一下劳动力市场所发生的情况。

如果企业的价格在短期是黏性的,那么,总需求的降低会减少企业能够出售的数量。企业对这种销售滑坡的反应是减少其生产及其对劳动力的需求。

与黏性工资模型和工人错觉模型不同的是,企业并不是沿着一条固定的劳动力需求曲线移动,相反,产出的波动与劳动力需求曲线的移动并发。鉴于劳动力需求的这种移动,就业、生产和实际工资会同方向变化。

6.比较分析

我们利用表1来比较上述四个总供给模型,分析它们如何解释短期总供给曲线不是垂直的。该表按照两个特征来区分这些模型:第一个特征是模型是否假定市场出清,也就是说,工资和价格是否径自使供求保持均衡;第二个特征是模型是否强调市场不完全定位在劳动力市场或商品市场。

表1 总供给模型的比较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总供给模型彼此间不一定是相容的,但我们不必接受一种模型而排斥另一种模型。现实世界里可能包容了所有这四种市场,都可以解释短期总供给的行为。

尽管四个总供给模型在其假设和所强调的问题上有所不同,但它们对经济的含义是类似的,都可以用下列方程式概括:

该方程把产出偏离自然产出率与价格水平偏离预期价格水平联系在一起,如图4所示。如果价格水平高于预期价格水平,产出将超过自然产出率;如果价格水平低于预期价格水平,产出将达不到自然产出率。

图4 短期总供给曲线

图5利用这个总供给方程阐示了经济对非预期总需求增加做出的反应。在短期,均衡点从A移至B。总需求增加使价格水平提高,超过预期价格水平,产出高于自然产出率。在长期,预期价格水平上升,短期总供给曲线向上移动。

由于预期价格水平上升,经济的均衡点从B移至C。经济恢复到自然产出水平,但价格水平更高了。这样,总需求曲线的移动导致短期产出波动。

图5 总需求的移动

7.经验研究

在黏性工资模型和工人错觉模型中,劳动力需求曲线不改变,当实际工资下降时,就业增加。

或者说,价格水平的非预期上升降低了实际工资,从而增加了企业雇佣的劳动力数量和产量。所以,实际工资应当是反周期的:它应当与就业和产出呈相反波动。

可是,许多经济学家(Geary and Kennan,1982,p.854-871;Bils,1985,p.666-689;Sumner and Silver,1989,p.706-720)通过对一些国家的实际情况进行的实证分析认为,实际工资的周期性行为具有一定程度的顺周期性:当产出增加时,实际工资趋于上升。因此,反常的是高劳动力成本不能解释衰退时期的低就业和产出。

我们如何解释这种证据?大多数经济学家认为,黏性工资模型和工人错觉模型不能完全解释总供给。

他们提倡的模型是在这些模型中,劳动力需求曲线在经济周期时期移动。

这种移动的发生是由于企业具有黏性价格,而且不能出售他们在这些价格上想出售的全部产品。换言之,劳动力需求曲线因技术冲击而发生移动,这种技术冲击会改变劳动力的生产率。

这种理论就是所谓的实际经济周期理论,突出了技术冲击在经济波动中的作用。

当卢卡斯提出不完全信息模型时,他指出总供给曲线的斜率应当取决于总需求的可变性。在总需求波动较大的国家,总体价格水平的波动也较大。由于在这些国家的大多数价格变动并不代表相对价格的变动,所以,供给者不会对非预期的价格水平变化做出很大反应。因此,总供给曲线会相对陡直(亦即α会很小)。相反,在总需求相对稳定的国家,供给者知道大多数价格变化是相对价格变化;供给者会对非预期价格变化做出很大反应,总供给曲线会相对扁平(亦即α会很大)。

卢卡斯(Lucas,1973,p.326-334)根据国际数据的实证分析发现,总需求变化对总需求和价格最稳定的国家的产出影响最大,这正是不完全信息模型的佐证。。【参考文献】:

新凯恩斯经济学(New Keynesian Economics)

实际经济周期模型与财政政策(Real-Business-Cycle Model and Fiscal Policy)

Ball, L., N. G. Mankiw, and D. Romer, 1988, The New Keynesian Economics and the Output-Inflation Tradeoff, Brookings Papers on Economic Activity.

Bils, M. J., 1985, Real Wages over the Business Cycle: Evidence from Panel Data,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93.

Fischer, S., 1977, Long-Term Contracts, Rational Expectations, and the Optimal Money Supply Rul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85.

Friedman, M., 1968, The Role of Monetary Policy,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68.

Geary, P. T. and J. Kennan, 1982, The Employment-Real Wage Relationship: An International Study,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90.

Gray, J. A., 1976, Wage Indexation: A Macroeconomic Approach, 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 2.

Lucas, R. E., Jr., 1973, Some International Evidence on Output-Inflation Tradeoffs,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63.

Lucas, R. E., JR., 1977, Understanding Business Cycles, Stabilization of the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Economy 5, North-Holland Publishing Company.

Mankiw, N. G., Macroeconomics, Worth Publishers, Inc..

Rotemberg, J., 1982, Monopolistic Price Adjustment and Aggregate Output,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49

Sumner, S. and S.Silver,1989,Real Wages,Employment, and thePhillipsCurve, JournalofPolitical Economy 97.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