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用品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经济科学出版社《公共经济学大辞典》第187页(5697字)

【内容介绍】:

1.引言

从享用的主体性质来看,public goods与private goods相对应,前者可翻译为“共用品”,后者译为“私用品”;从对公众的影响来说,public goods与public bads相对应,前者可译为“公益品”,后者可译为“公害品”。

可以说,共用品理论是现代财政学特别是财政支出理论的根基,因为该理论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阐明了政府为什么要征税,另一方面为政府适当选择支出领域和提高支出效率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共用品理论对于公共政策的存在与选择至关重要,因为市场机制不可能有效地提供共用品。

最早对共用品进行理论分析的经济学家是大卫·休谟(Hume,1739),他认为,某些对每个人都有益的事情,只能通过集体行动来完成,因此,后人有时也称之为集体消费品(collective consumption goods)。亚当·斯密(Smith,1776)也曾经指出,那些对社会很有益处的公共设施,就其性质而言,若是由个人或少数人办理,那么,就很难筹集到足够的资金,因此须由君主为之。此后,包括穆勒(Mill,1848)在内的许多经济学家在讨论财政问题时,都触及到共用品理论,如共用品的非排他性和免费搭车问题(free-riding problem)。

特别是魏克塞尔(Wicksell,1894)、林达尔(Lindahl,1919)、皮古(Pigou,1928)、萨缪尔森(Samuelson,1954)、布坎南(Buchanan,1968)等着名经济学家,先后建立了一个个完整的模型,探讨了共用品的配置效率,使共用品理论日臻完善。

2.定义

简单地说,共用品就是由公共部门提供的用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物品和服务。

按照萨缪尔森(Samuelson,1954,1955)给出的定义,纯共用品是指任何一个人对某种物品的消费不会减少别人对其消费的物品。因此,只要一定数量的纯共用品被生产出来或被提供,社会的所有成员都可以进行消费。相反,纯私用品则是指只有获取某种物品的人才能消费这种物品的物品,或者说,私用品一旦被消费或使用就不可能再被他人所用。因此,纯私用品在消费上是竞争性的,拒绝支付其市场价格的人就不能消费这种物品。因此,纯共用品与纯私用品的区别可作如下概括:

就纯私用品而言,

式中,Xj代表商品Xj的总量,代表第i个消费者对这种商品的消费(拥有)量。(1)式表明:第一,商品Xj的总量等于每一个消费者i对这种商品的消费(拥有)数量之和;第二,私用品在个人之间是可分的。

就纯共用品而言,

(2)式表明:第一,从消费角度来看,任何一个消费者i都可以支配共用品的总量商品Xn+j;第二,共用品在个人之间是不可分的。

假定生产水平既定,且就有两个人,图1显示出纯共用品与纯私用品的消费可能性。

就私用品而言,消费可能性是XOX;就共用品而言,消费可能性是AXOX;特别是就纯共用品而言,消费可能性是A点。也就是说,在共用品的情况下,个人1的消费与个人2的消费可能性无关;而在私用品的情况下,个人1的消费增加必然伴随着个人2的消费等量减少。斯格雷夫(Musgrave,1969)很贴切地把共用品的特征描述为在消费者之间没有“竞争性”,而把私用品的特征描述为在消费者之间具有完全的“竞争性”。

图1 纯共用品与纯私用品的消费可能性

因此,在理论上,鉴别共用品的标准或者说共用品的特征有两个,即非排他性(nonexcludability)和消费的非竞争性(non-rivalness in consumption)。

共用品的非排他性具有两方面的含义。首先,共用品在技术上不易排除众多的受益人。

就拿国防这种纯共用品来说,在一国范围内,要排除任何一个在该国居住的人享受国防保护的利益是极其困难的。不仅如此,共用品还具有不可拒绝性。也就是说,任何人不可能拒绝享受共用品的利益,或者说,拒绝享用共用品是违法的。居住在一国的公民都要接受国防保护,不可能把自己所得到的那一份国防保护转让给他人。

再如,政府提供的公有住房是一种准共用品,我们当中的有些人把自己享用的公有住房转租给他人是一种违法行为。其次,有些共用品虽然在技术上可以实现排他性原则,但排他措施的应用代价极高,远远超出排他后带来的好处。

所谓消费的非竞争性是指某种物品在增加一个消费者时的边际成本为零。需要注意的是,不要把分配成本与生产成本相混淆。也就是说,在共用品的数量一定的情况下,共用品多分配给一个消费者的边际成本为零(如图2a所示);而多提供一个单位的共用品的边际成本是正的,因为同其他所有经济物品一样,增加共用品的数量也需要增加资源。如图2b所示,假定共用品的平均成本不变。

如果共用品的平均成本每单位是200元,其边际成本也是200元。

图2 消费和提供共用品的边际成本

在共用品的非竞争性与非排他性当中,非竞争性是共用品的基本属性。

而且,非竞争性是由共用品自身的因素决定的,而非排他性则是由外生因素决定的。例如,就某一座桥梁而言,在车流量一定的情况下,其消费是否具有竞争性,取决于桥面的宽度;而是否具有排他性,取决于建桥者是否设置关卡。此外,非竞争性的存在使得限制消费成为一种不合意的行为。因为在某种共用品的数量既定的前提下,增加一个消费消费者的边际成本为零。

如果限制这种共用品的消费(如发放许可证或收费),

就会使一部分人无法或不愿意享用,导致一定程度的资源浪费,不符合帕累托效率的要求。

因此,要辨别一种物品是否是共用品,首先看该物品的消费是否具有非竞争性,然后再从技术角度看其是否具有非排他性。布朗和杰克森(Brown and Jackson,1990,p.36)曾以图示方式,给出判别共用品的步骤,如图3所示。

图3 判断共用品的步骤

3.分类

如果某种物品同时具备上述两方面的特征,这种物品无疑就是纯共用品,很容易与私用品区别开来。可是,在很多情况下,这两个特征不一定同时存在。如果某种物品只存在一个特征,可称其为准共用品(或准私用品),即混合品。

例如,一座桥梁,在车辆并不拥挤时,消费上具有非竞争性;但是,如果设置了关卡,只允许有通行证或交费的车辆通过,则消费上就具有排他性。相反,如果一座桥梁允许自由通行,消费上不具有排他性,但在车辆拥挤时,消费上就具有竞争性。

因此,整个社会的物品可以划分为三大类,即纯私用品、纯共用品和混合品(如表1所示)。

表1 纯共用品、纯私用品和混合品的划分

根据表1,我们可以就共用品本身进行分类。按共用品的性质划分,可分为成共用品和准共用品。纯共用品是同时具备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物品和劳务,准共用品是具备两个特征之一的物品和劳务,包括由私人部门生产的共用品和由公共部门提供的私用品(在表1中,这两种物品称为混合品)。

按共用品的地域划分,可分为全国性共用品、区域性共用品和地方性共用品。全国性共用品是指一国公民都能享用的共用品,如国防、法律制度等。区域性共用品是指某一地区的居民能够享用的共用品,如我国的“三峡工程”的建成将使整个长江流域特别是靠近三峡的几个省区受益。地方性共用品是指某一地方(如城镇、街道)的居民可以享用的共用品,如街灯使附近的居民受益最大。

明确了共用品的含义、性质和类别也就界定了财政支出的对象、层次、次序以及筹资方式。就财政支出对象而言,财政支出是政府提供共用品的成本。

因此,根据表1所示,财政支出可分为用于提供纯共用品的支出和准共用品的支出,前者包括国防支出、行政管理支出,后者包括经济建设支出和社会文教支出;或者,可以把这些支出直接概括为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

就财政支出层次而言,由于共用品可分为全国性共用品、区域性共用品和地方性共用品,财政支出可分为中央级财政支出、省级财政支出和县(市)级财政支出,确定了各级政府的事权和支出范围。就财政支出次序而言,纯共用品无疑是财政支出安排首先要考虑的领域,其次是具有非竞争性的准共用品,最后是具有非排他性的准共用品。当然,次序的安排并非决定规模的大小。

就筹资方式而言,纯共用品的支出一般由强制性税收来融资,而准共用品的支出既可通过税收也可通过收费(使用者付费)融资,或二者同时并举。。

【参考文献】:

市场失灵(Market Failure)

共用品的市场需求曲线(Market Demand Curve for a Public Goods)

纯共用品的配置理论(Theory of Pure Public Gocds Allocation)

俱乐部理论与非纯共用品的提供(Theory of Clubs and the Provision of Impure Public Goods)

免费搭车问题(Free Riding Problem)

Brown, C. V. and P. M. Jackson, 1990, Public Sector Economics, Basil Blackwell, Ltd. .

Buchanan, J. M., 1968, The Demand and Supply of Public Goods,Rand McNally & Co.

Hume, D., 1739, A Treatise on Human Natur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5.

Lindahl, E.R, 1919, Just Taxation: A Positive Solution, in R.A. Musgrave and A.T. Peacock, eds., Classics of Public Finance, 1958, Macmillan.

Mill,J.S.,1848,Principles of Political Economy,Longmans, 1921.

Musgrave, R. A., 1969, Provision for Social Goods, in J.MargolisandH.Guitton,eds.,PublicEconomics, St. Martin' s Press.

Pigou,A.C.,1928,A StudyinPublicFinance, Macmillan & Co. .

Samuelson,P.A.,1954,The Pure Theory of Public Expenditure,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November.

Samuelson, P. A., 1955, Diagrammatic Exposition of a Theory of Public Expenditure,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November.

Smith, A., 1776, An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s of the Weath of Nations, Putnam, 1904.

Wicksell, J.G.K, 1894, Our Tax: Who Pays Them, and Who Ought to Pay Them? in R.A.Musgrave and A. T. Peacock, eds., Classics of Public Finance, 1958, Macmillan.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