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搭车问题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经济科学出版社《公共经济学大辞典》第241页(3901字)

【内容介绍】:

1.免费搭车的基本含义

众所周知,共用品的特性之一就是消费具有非排他性,即消费者不可能被排除在消费利益之外,或者说,当某个人消费某种共用品时,不可能阻止其他人对这种物品的消费。

由于共用品具有这种非排他性,就不可避免地引起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就是对这类物品的偏好表露问题。如果人们可以消费某种物品而不一定为此付款,那么,就会千方百计“保持沉默”,期望其他人承担这种物品提供的成本,因为他们在无个人成本的情况下享受这种物品。这就是“免费搭车者”的策略。所谓免费搭车者(free rider)就是试图享受共用品的利益而不承担共用品融资成本的人。

诚然,如果每个人都采取免费搭车策略,这种策略显然就会失败;如果每个人都想免费搭车,那么,没有任何物品被提供,任何人想免费搭车都是不可能的。

布坎南(Buchanan,1968)利用类似于表1的报偿矩阵(pay-off matrix)说明了这个问题。

假定存在着某种共用品,某个人是很多从中获得收益10元的人当中的一员,而要求他为这种物品的提供仅支付5元。因此,如果他支付(其他人也支付),在该报偿矩阵中,他的净收益是5元。当然,如果其他人试图免费搭车,因而没有支付,那么,他将损失掉5元的支付。相反,如果他试图免费搭车(拒绝支付),其他人来承担这种物品提供的成本,那么,他的收益是10元。如果他不支付,其他人也免费搭车,那么,他没有任何损失。因此,每个人都面临着自愿向共用品支付选择最佳“报偿”的决策,并且,即使每个人都支付而使所有人都受益的情况下也试图免费搭车。

表1 来自共同用品的报偿:自愿支付与免费搭车

倘若所有公民都采取免费搭车策略,那么,国家预算也就没有了资金来源,也就没有了共同利益。但是,采取免费搭车策略的人总是假定其他人仍在承担共用品提供的成本(Bohm,1971,p.55-66;Bohm,1972,p.111-132;Loeb,1977,p.15-26;Marwell and Ames,1981,p.295-310;Kim and Walker,1984,p.3-24;McCaleb and Wagner,1985,p.479-490)。

这样,在所涉及的人数很大,而且是自愿支付制度情况下,人们采取免费搭车策略就会使纯共用品的均衡数量低于其效率数量;换言之,纯共用品的自愿成本分担制将导致共用品的数量不足。

这正是政府干预合理性的基础。

2.大数情况下解决免费搭车问题的方法

免费搭车问题典型地存在于人数很大的纯共用品提供情况。这里的“大数”意味着没有一个人认为他的支付决策(表露其偏好)会对他人的行为有什么影响。

然而,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也存在着一种机制,通过这种机制引导人们表露其偏好。这种机制的实质就是把“大数”情况转换成“小数”情况,利用克拉克税(Clarke tax)使人们变得坦诚(Clarke,1971,p.17-33)。

我们借助泰德曼和图洛克等经济学家的分析(Tideman and Tullock,1976,p.1145-1159;Groves and Ledyard,1977,p.783-809)来阐述这一机制。

通过把大数情况转换成小数情况,就是要使人们觉得他的行为相当重要。倘若如此,他必须对其表露偏好(或不表露偏好)导致的结果负直接责任。假定某一大数个人集团正在考虑纯共用品的集体性提供,提供的边际成本不变,如图1中的MC所示,总需求函数是AD(纵向相加)。

问题就是产生一种刺激机制,使这种信息显现出来。对于任何典型个人i而言,首先分配由个人i支付的MC的份额(即Pi);其余部分(MC-Pi)由该集团的其他成员支付。为了使i表露他的真实偏好,就必须使他清楚地意识到他的投票对该集团其他成员的影响。这正是克拉克税的核心。

图1 克拉克税

在图1中,如果个人i支付了他的份额(Pi),该集团可能提供的共用品为Oq1,但他在决策中没有起什么作用;也就是说,在产出为Oq1时,AD-Di=MC-Pi。如果个人i投票决定增加共用品的产出,使之超过这一水平,那么,他的偏好就在起作用。

显然,倘若他的需求加到社会其他成员的需求上,产出将从Oq1提高到Oq2。倘若如此,那么,个人i给社会其他成员造成的成本是abc的面积,这是产出从Oq1提高到Oq2而给社会其他成员造成的超额负担。其他人的额外成本是abq2q1的面积,但额外收益是acq2q1的面积。克拉克税就是对这些成本的估计。

具体来说,个人i要按照他给社会其他成员造成的额外成本纳税。直线MC-Pi是他影响产出而使其他人负担的边际成本,但直线Si反映的是i使其他人承担的净边际成本,即(MC-Pi)-(AD-Dj),它对i来说实际上是共用品的供给曲线。

在图1中,克拉克税=def的面积,这是三角形abc的映射。显然,个人i表露他的偏好是值得的。因为,共用品增加了Oq2-Oq1单位之后,他的额外收益(扣除他承担的生产成本)是fgde的面积,而克拉克税仅为def的面积。可是,如果他不诚实地高估其需求如,那么,对于增加的单位q2q3,他所缴纳的税多于他实际得到的额外净收益。

所以,他既不希望低估也不想高估他的偏好,而宁愿表露其真实偏好。

尽管克拉克税的原则相当明了,但在实施起来可能很困难。第一,以税收形式筹措上来的货币不可能返还给投票者。如果返还,可能会招致个人改变其对共用品的需求,可能会使这种操作无效(Tideman and Tullock,1976)。

第二,必须禁止投票合谋,否则这种做法仍然会被操纵。

第三,克拉克税的成功取决于个人投票的动机。

。【参考文献】:

共用品(Public Goods)

Bohm, P., 1971, An Approach to the Problem of Estimating the Demand for Public Goods, Swedish Journal of Economics 73.

Bohm, P., 1972, Estimating Demand for Public Goods: An Experiment,European Economic Review 3.

Buchanan,J. M., 1968, The Demand and Supply of Public Goods,Rand McNally.

Clarke,E. H.,1971,Multi-Part PricingofPublic Goods, Public Chice 11.

Groves, T. and J. Ledyard, 1977, Optimal Allocation of Public Goods:A Solution to the "Free Rider"Problem, Econometrica 45.

Kim, O.and M. Walker, 1984,The FreeRider Problem: Experimental Evidence,Public Chice 43.

Loeb, M., 1977, Alternative Versions of the Demand Revealing Process,Public Chice 29.

Marwell,G. and R. E. Ames,1981, Economists Free-Ride,Does Anyone Else? Experiments on the Provision of Public Goods,IV , 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 15.

McCaleb, T. S.and R. E. Wagner, 1985,The Experimental Search for Free-Riders,Public Chice 47.

Tideman, T. N.and G. Tullock, 1976, A New and Superior Process for Making Social Choices,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84.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