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定价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经济科学出版社《公共经济学大辞典》第326页(15657字)

【内容介绍】:

在现代经济运行环境下,财政至少具有合理配置资源、公平收入分配和促进经济稳定三大职能。

实现这三大职能的财政载体包括税收、公债、财政支出和公共定价。与其他三种载体所不同的是,公共定价直接介入市场机制。在市场经济中,经济运行主要是由价格来调节。因此,微观经济学特别是企业理论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确定价格。一般来说,民间部门的企业追求的是利润最大化,它们遵循的是利润最大化定价准则,即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入。而公共企业追求的不是利润最大化,而是多重目标,不能遵循利润最大化定价准则。

科学地确定公共定价准则关系到资源配置效率、收入分配公平以及财政收支规模等重要问题。

1.公共定价的基本问题

1.1 公共企业的界定

公共企业是一种纯粹的“国营企业”,即国有国营企业,只生产或提供准共用品。

适宜生产或提供准共用品的行业应建立公共企业,根据共用品理论和世界各国的实践,这类行业可作如下分类(,1985,p.130):

第一,公用事业,如能源、通讯和交通等行业。

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a)电力、煤气、水;(b)电话、邮政;(c)广播、电视;(d)航空、铁路、城市交通、收费桥;(e)牲畜饲养场、废物回收。这些行业在大多数国家都是公共企业,但在美国,这些行业或属于受管制私人企业或是公共企业,而在欧洲,基本上属于公共企业。

第二,基本品行业,如生产煤、石油、原子能和钢铁。

在西欧,这些领域基本上属于国有企业,但国有企业的比例在各国不同,如奥地利、法国、英国、意大利和西班牙等国这些行业的国有企业比例最高。

第三,金融业。储蓄银行通常属于地方公共企业,利率是公共价格。

在大多数欧洲国家,至少有一定的公共所有银行,奥地利、意大利和法国的大部分甚至全部银行是国有银行。在大多数国家,私人和公共保险公司受到很大程度的管制,从利率到政策条款以及风险和准备金的计算都要受到管制。

第四,农业。

大多数国家的农业是受管制企业。

第五,教育和保健。

在大多数国家,这两类行业既有公共企业,也有受管制的民间部门举办的企业。

至此,我们可以给公共企业下一个简单的定义:公共企业即国家或政府拥有全部或部分资本的、提供准共用品的企业。

公共企业具有二重性,即公共性和企业性。公共企业的公共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大岛国夫,1979):(1)所有的公共性(政府所有);(2)主体的公共性(所有的终极主体是国民);(3)目的的公共性(国民生活结构的质的提高与国民经济福利的提高);(4)用途的公共性(公共设施的提供);(5)管制的公共性(以国民参加为前提的公方管制)。

公共企业的企业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独立核算制(经营的自主性)和生产率。由于公共企业可以通过提供“市场性物品”来确保其事业收入,的确与政府一般活动有所不同,是作为独立的事业体来组织的,因而企业有义务尽可能实现独立核算,具有经营上的自主权。同时,公共企业作为事业体,承担着实现经营管理组织及生产、销售体制的效率化(企业内部组织的效率化)和提高生产率的义务。

政府之所以要建立公共企业有提供这些具有排他性物品,主要是因为私人部门不能充分提供这些物品。首先,某些行业属于自然垄断行业,表现出规模收益递增的性质。在市场经济中,这类行业可能成为垄断者,设定的价格可能高于边际成本,因而破坏了帕累托最优条件,产量过少,社会福利遭受损失。其次,某些行业具有明显的外部收益,政府出于效率和公平原因提供这些外部性物品。

1.2 公共定价的含义

在市场经济中,所有经济行为主体都采取使自我利益(企业是利润,消费者是福利或效用)最大化的行动,价格成为行为信号,价格机制是实现帕累托最优资源配置的主要机制。既然公共企业也提供“市场性物品”(准共用品),那么这些物品也涉及到同私用品一样的问题,即价格的确定,这就是所谓的公共定价或公共企业定价。

由于公共企业具有二重性,而且这种二重性可相互转换,也就是说,公共性越强,企业性越弱,反之,企业性越强,公共性越弱。因此,在上述适于建立公共企业的五大行业领域里,有些行业属于自然垄断行业,有些行业处于竞争机制中的受到政府管制的行业。所以,从定价政策来看,公共定价实际上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纯公共定价,即政府直接制定公共企业的产品和服务的价格,适用于自然垄断行业;二是管制定价或价格管制,即政府规定私人企业生产经营的准共用品的价格,适用于竞争性的管制行业。

无论是纯公共定价还是管制定价,都涉及到两个方面,即定价水平和定价体系。定价水平是指政府提供每一单位共用品的定价(收费)是多少。在管制行业里,定价水平依据正常成本加合理报酬得到的总成本计算。因此,研究定价水平实质上是研究如何确定总成本。定价体系是指把费用结构(固定费用和可变费用的比率)和需求结构(家庭用、企业用和产业用,以及少量需求和大量需求等不同种类的需求,高峰负荷和非高峰负荷等不同负荷的需求)考虑进来的各种定价组合(植草益,1992,第65页~第66页)。

政府对公共企业采用公共定价,对私人企业提供准共用品采用价格管制,其目的在于实现有效配置资源、提高企业内部效率、矫正不合理的收入再分配以及稳定企业财务等四大目标。第一,在自然垄断行业,由于垄断者通常滥用市场支配力(所谓滥用市场支配力,是指确定垄断价格,采用价格差别以及对消费者有差别地提供服务),将价格确定在边际成本水平之上,因而会破坏帕累托最优资源配置。为此,政府通过在自然垄断行业建立公共企业,实施公共定价,或对这一领域的私人企业实施价格管制,来实现有效的资源配置。第二,在市场结构是垄断性的情况下,企业的竞争压力减退,提高企业内部效率的积极性不高。为此,政府通过公共定价或价格管制促使企业提高内部效率。

企业内部效率包括以下四个方面:在现有可以利用的技术条件下,实现投入物的最优组合所带来的技术效率;以最优的生产规模进行生产所带来的生产效率;以最优的配送系统进行发送所带来的配送效率;实现尽可能高的设备利用率(负荷率)所带来的设备利用率。第三,如果企业垄断地确定价格或制定差别价格,就会使消费者剩余的一部分成为企业利润,使低收入者的实际收入相对更低。

为此,政府通过公共定价或价格管制,扭转这种不合理的收入再分配。第四,从长远观点来看,为了鼓励企业适当的投资,促进企业的成长,政府在制定公共价格时,必须使企业具有筹措一定的内部资金(利润和折旧)和外部资金来源的能力,从而实现企业财务稳定化目标。

1.3 公共定价的作用

在市场经济中,价格是由市场供求关系自发形成的,政府介入价格决定过程必然有其客观原因,我们从公共定价的资源配置效率作用、市场稳定作用以及收入再分配作用等三个方面来探讨公共定价的重要性及其意义。

公共定价的资源配置效率作用 在现实经济运行过程中,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几乎不存在,因为垄断现象随处可见。垄断会造成资源错误配置,产生效率损失,因为垄断者面临的是一条向下倾斜的需求曲线,根据企业的边际收入(MR)等于边际成本(MC)来定价,他们虽然实现了利润最大化目标,但却给社会造成了巨大的效率损失。在图1中,垄断者依据MR=MC确定的价格和产量分别为P0和Q0。但是,垄断的产量水平远远低于其理想的产量水平(Q1),造成效率损失(即三角形ABC的面积)。

为了消除垄断造成的效率损失,政府通过价格管制,规定这种物品的价格为P1。在价格P1上,垄断者只好把产量提高到Q1,从而实现资源配置效率。

图1 垄断与公共定价

在自然垄断情况下,企业的生产成本递减,垄断所造成的效率损失更大,公共定价更为必要。如图2所示,在边际成本递减的阶段上,平均成本(AC)总是高于边际成本。这时,垄断者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价格必然确定为P0,产量为Q0,效率损失为ABC的面积。

图2 自然垄断与公共定价

为了减少或消除效率损失,政府采用公共定价或价格管制的办法,或依据平均成本定价法,把价格确定为P1,或依据边际成本定价法,把价格确定为P2。当价格确定为P1时,产量为Q1,效率损失为EFC(<ABC);当价格确定为P2时,产量为Q2,效率损失为零。按理说,政府应采用边际成本定价,但由于价格低于平均成本,企业会发生亏损;政府要予以补贴,就需要用税收筹措资金,而征税本身也会造成效率损失。因此,对于自然垄断行业,政府的公共定价要在平均成本定价与边际成本定价之间权衡。

公共定价的市场稳定作用 某种产品的市场稳定既包括这种产品的价格稳定,也包括这种产品的产量稳定。如果这种产品的价格过高,就会引起生产过度,如果价格过低,就会引起生产不足。由于价格是引导资源配置的有效机制,因此,追求效率目标的价格稳定就意味着资源的有效配置。可是,在某些行业,由于其产品的特殊性,市场无法稳定,这种市场通常称为蛛网市场。例如,农产品就属于这种特殊产品:这种产品从开始生产到生产出产品需要一段较长的时间,而且在此期间生产规模很难改变;同时,当期产量决定当期价格,而当期价格又决定下期产量。在供给弹性和需求弹性一定的情况下,就会形成特定的蛛网市场。

为了稳定市场,政府就要采取公共定价或价格管制政策。

根据微观经济学原理,如果供给弹性小于需求弹性,价格与产量的波动越来越弱,最后自发地趋向均衡水平,这种市场称为收敛型蛛网市场(如图3所示)。

如果供给弹性大于需求弹性,价格与产量的波动幅度越来越大,最后越来越偏离均衡水平,这种市场称为发散型蛛网市场(如图4所示)。如果供给弹性等于需求弹性,价格变动对供给与需求的影响相同,价格与产量的波动始终保持相同,既不趋向均衡点,又不远离均衡点,这种市场称为封闭型蛛网市场(如图5所示。

)可见,当某种产品的市场属于蛛网市场时,市场机制无法稳定市场,即使收敛型蛛网市场最终可以实现均衡,但也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因此,为了尽快实现市场均衡,就需要政府干预,而政府干预的措施就是公共定价或价格管制。

图3 收敛型蛛网市场

图4 发散型蛛网市场

图5 封闭型蛛网市场

政府利用公共定价稳定市场,首先要寻找到这种产品的长期均衡价格,据此定价,并根据短期供给量的波动做出相应的调整。以农产品为例,在图6中,假定D代表需求曲线(无论是短期还是长期都不变化),LS代表长期供给曲线,SS代表短期供给曲线。

由于在短期内,产量难以调整,所以短期供给曲线SS垂直于横轴。政府将农产品价格确定为长期均衡价格P0

在农业丰收时,产量达到Q1,供过于求,市场价格将为P1[如图6(a)所示]。由于政府规定的价格为P0,则需求量仍为Q0,因此,在农产品市场出现产品过剩(Q1一Q0)。在农业歉收时,产量仅为Q2,供不应求,市场价格将为P2[如图6(b)所示]。但政府规定的价格是P0,则需求量仍为Q0,因此,在农产品市场出现产品短缺(Q0-Q2)。

政府为了维持公共定价制度,必须解决产品过剩或产品短缺问题。一般做法是在丰收时,政府大量收购剩余农产品,在歉收时,政府出售库存农产品。

当然,稳定市场的公共定价是以找到长期均衡价格为前提条件,而长期均衡价格的确定需要许多条件,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一般以试错法逐步逼近。

公共定价的收入再分配作用 公共定价不仅有利于经济效率的提高,同时也具有公平收入分配的作用。

公共定价的这种作用是通过价格歧视或差别(price discrimination)实现的。所谓价格差别是指在同一时期,具有同一单位平均成本的同一类商品对不同的买主采取不同的价格。

费尔德斯坦(Feldstein,1972,p.32-36)认为,如果收入的边际社会效用随着收入的提高而递减,那么,出于公平原因,收入弹性最高的物品应当定价较高。例如,对低收入者消费较多的基本生活用品规定较低的价格,使得同等数量的货币收入能够买到更多的商品和服务,从而提高他们的实际收入水平;对高收入者消费较多的奢侈品和高档商品规定较高的价格,从而降低他们的实际收入水平。

因此,通过价格差别的公共定价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收入再分配。

图6 市场稳定与公共定价

在图7中,横轴表示的是必需品,纵轴表示的是奢侈品;图7a说明的是高收入者的情况,图7b说明的是低收入者的情况。在图7a中,AB为高收入者在市场均衡价格时的预算限制线,E点是高收入者在这两种产品的价格处于均衡时选择的产品组合。如果政府通过公共定价,把奢侈品的价格提高一倍,则高收入者只能购买原来数量的一半,即从OA降至OA′;同时,降低必需品的价格,使其能够购买的必需品数量从OB增加至OB′。

公共定价使高收入者的预算线改变为A′B′,它与无差异曲线相切于E′点。公共定价使高收入者的实际收入减少了,按奢侈品的数量来衡量为AC。

如果政府以征收所得税的方式取代公共定价,使高收入者的实际收入减少相同的数量,则税后的预算线为CD,它与无差异曲线相切于E″点。可以看出,在使高收入者的实际收入减少相同数量的情况下,公共定价要比所得税造成的福利损失大。

在图7b中,AB为低收入者在市场均衡价格时的预算限制线,E点是低收入者在这两种产品的价格处于均衡时选择的产品组合。如果政府通过公共定价,把奢侈品的价格提高一倍,同时把必需品的价格降低一半,使低收入者的预算线改变为A′B′,它与无差异曲线相切于E′点。

公共定价使低收入者的实际收入增加了,按必需品的数量来衡量为BD。如果政府以价格补贴的方式取代公共定价,使低收入者的实际收入增加相同的数量,则补贴后的预算线为CD,它与无差异曲线相切于E″点。

可以看出,在使低收入者的实际收入增加相同数量的情况下,公共定价要比补贴所带来的福利小。

需要指出的是,同其他财政手段相比,公共定价在公平收入分配领域的作用很有限,因为它在公平收入分配的作用过程中,没有充分实现效率目标。

因此,公共定价政策是否应当作为收入再分配的工具,经济学家们的意见尚不统一。

2.公共定价的最佳方式选择

如上所述,公共定价的首要目标是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

本节具体分析不同定价方式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上的优劣。

2.1 边际成本定价

根据微观经济理论,为了在资源配置中实现帕累托效率,价格必须以边际成本方式确定。

边际成本定价的基本原理 假定P表示社会认可的某种产品或服务的价格,也可以称之为社会边际收益,即需求曲线。如果需求曲线是f(Q),则P=f(Q)。

如果f(Q)用逆需求函数P(Q)来表示,则

P=P(Q) (1)

如果C表示企业对特定产品或服务支付的成本,则成本函数就可以写成:

C=C(Q) (2)

假定这种产品或服务的社会认可的支付总额(即社会总收益)为SB,社会为提供这种产品或服务所需要的总费用(即社会总成本)为SC,则

福利经济学称社会总收益与社会总成本之差为“经济福利”(用W表示),包括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这里,为简化起见,仅以消费者剩余来分析经济福利。

于是,

在帕累托效率的资源配置状态下,W将实现最大化;而W最大时的定价是帕累托效率资源配置的定价。因此,求(3)式对Q的微分,得到:

dW/dQ=P(Q)-C′(Q)=P-C′(Q)=0

所以,

P=C′(Q) (4)

在(4)式中,C′(Q)是边际社会成本(在此它与私人边际成本一致,故简称为边际成本),因此,经济福利(W)最大化的定价(P)是一种边际成本定价,能够实现帕累托效率的资源配置。

这种定价方式就称为边际成本定价方式。

图7 公共定价与收入再分配

成本递减行业的边际成本定价 一般来说,在自然垄断行业,由于规模经济在起作用,成本曲线都是向右下方倾斜的。

如图8所示,DD′是需求曲线,MC是边际成本曲线。边际成本定价方式确定的价格是OPp,即由需求曲线和边际成本曲线的交点M所决定。

由于在成本递减的情况下,平均成本曲线(AC)总是高于边际成本曲线(此结论可用代数方法来证明:令X代表产量水平,TC、AC和MC分别代表总成本、平均成本和边际成本。于是,AC=TC/Q,。如果AC是下降的,那么,则MC<AC),那么,边际成本定价OPp(=MQp)就会使企业出现每单位平均为MN,而总额为PpSNM的亏损。因此,自然垄断行业如果采用边际成本定价方式,企业就会发生亏损,威胁到企业财务的稳定性。

但是,如果政府以实现资源配置效率为首要目标,坚持按边际成本定价;而为了弥补企业的亏损,采取补贴方式,并以税收作为筹措补贴的资金来源。

图8 成本递减情况下的边际成本定价

虽然早在20世纪30年代霍特林(Hotelling,1938,p.242-269)就曾经从理论上证明,在成本递减行业,辅之以补贴的边际成本定价是正确的,但是,在实践中,对企业进行补贴存在着许多问题。

首先,补贴会扭曲财政支出结构或增加税收收入压力。公共企业或受管制的企业一般具有两大特点,一是以设备为主的产业,固定成本在总成本中所占的比率很高,而可变成本(就短期来说就是边际成本)的比率很低;二是规模很大。因此,如果按边际成本定价,补贴数额(图8中的亏损数额PpSNM)就会很大。

在税收收入规模不变的情况下,政府支付数额庞大的补贴,就势必要削减其他支出项目;在不改变财政支出结构的情况下,就势必要增加税收收入。无论是削减其他支出项目还是增加税收收入,对于政府来说都是棘手的事情。

其次,倘若补贴以新增税收作为筹措渠道,边际成本定价所获得的福利利得很可能被扭曲性税收所造成的效率损失抵消,结果,边际成本定价的净经济福利是负是正不能从根本上确定。

再次,补贴会使企业经营散漫。在企业处于长期亏损的情况下,如果企业能够经常得到政府的补贴,企业降低成本的积极性就会减退,从而使企业经营陷入散漫状态,违背了提高企业内部效率目标。

最后,补贴会导致企业“寻租”行为。在有经常性补贴的情况下,企业为争取补贴而四处奔走,造成行贿、受贿等问题。

2.2 平均成本定价

从理论角度来看,边际成本定价是最理想的定价方式,但它会使企业产生亏损。政府可以在保持企业收支平衡的情况下,采取尽可能使经济福利最大化的定价方式,即平均成本定价。

假定企业的总收入为PQ(P为价格,Q为供给量),成本函数为C(Q),则收支平衡式为:

PQ-C(Q)=0

由于这种定价方式是以收支平衡为条件使经济福利最大化,故借用拉格朗日乘数λ,(3)式的W最大化的目标函数就成为:

求(5)式对Q的微分,得到:

dW/dQ=P-C′(Q)+λ[P+Q

(dP/dQ)-C′(Q)]=0 (6)

由于C′(Q)表明的是边际成本,所以,C′(Q)=MC;(6)式除以P,得到:

(P-MC)/P=-λ(P-MC)/P-λ(Q/P)(dP/dQ)[(P-MC)/P](1+λ)

=-λ(Q/P)(dP/dQ)(P-MC)/P

=-[λ/(1+λ)][(Q/P)(dP/dQ)] (7)

令R=λ/(1+λ),称之为拉姆斯指数(Ramsey index),指的是对边际成本定价打的一定折扣或给予的一定加成的指数;令ε=-(P/Q)(dQ/dP),这是需求的价格弹性,由于它表示价格的上升导致需求下降,故它是负的。用符号R和ε来表示(7)式,则

(P-MC)/P=R/ε

P=MC/(1-R/ε) (8)

(8)式的经济含义是:在成本递减行业,为了使企业保持收支平衡,公共定价或价格管制要高于边际成本定价;在图8中,这种平均成本定价方法所确定的价格就是Pr。

2.3 利润最大化定价

在自然垄断行业,如果垄断企业追求的是利润最大化,而且可以自行定价,那么,价格是怎样确定的?如上所述,假定总收入为PQ,成本函数为C(Q),利润为Ⅱ,则利润函数为:

Ⅱ=PQ-C(Q) (9)

求(9)式对Q的微分,得到:

dII/dQ=P+Q(dP/dQ)-C′(Q)

=P[(1+(Q/P)(dP/dQ)]-C′(Q)

=P(1-1/ε)-MC=0 (10)

根据(10)式,可得:

P=MC/(1-1/ε) (11)

由此可见,垄断企业按照利润最大化定价所确定的价格比按照边际成本定价和平均成本定价所确定的价格都高。

2.4 三种定价方式的比较

综上所述,如果让Pp代表边际成本定价,Pr代表平均成本定价,Pm代表利润最大化定价,则这三种价格分别为:

Pp=MC

Pr=MC/(1-R/ε)

Pm=MC/(1-1/ε)

从中可以看出,在自然垄断行业,边际成本定价小于平均成本定价,而平均成本定价又小于利润最大化定价,即

Pp<Pr<Pm

如果用消费者剩余的大小来衡量经济福利(W),就可以通过比较这三种价格形成的经济福利大小(分别用Wp、Wr和Wm表示)。如图9所示,边际成本定价的经济福利(消费者剩余)Wp=DHPp,平均成本定价的经济福利Wr=DIPr,利润最大化定价的经济福利Wm=DJPm。可见,边际成本定价的经济福利大于平均成本定价的经济福利,而平均成本定价的经济福利又大于利润最大化定价的经济福利,即

Wp>Wr>Wm

图9 定价方式的经济福利比较

以经济福利的大小为标准对上述三种定价方式进行比较,可以看出,在自然垄断行业,边际成本定价是最优的定价方式,平均成本定价是次优的,而利润最大化定价是最次的定价政策。不过,如前所述,由于边际成本定价方式会使企业出现亏损,政府很可能从实际出发,选择以边际成本定价为基础的其他定价方式。

3.二部定价方法

根据上述理论分析,为了实现帕累托最优资源配置,公共定价的最佳方式是边际成本定价。但是,在自然垄断行业采用边际成本定价,企业就会发生亏损,引起很多问题。

因此,在实践中,各国对边际成本定价方法都进行了改造,其中,多部定价方法是实践中最为重要的一种方法。多部定价法的基本形式是二部定价法。

3.1 二部定价法的理论

所谓二部定价是由两种要素构成的定价体系:一是与使用量无关的按月或按年支付的“基本费”,二是按使用量支付的“从量费”。因此,二部定价是定额定价和从量定价二者合一的定价体系,也是反映成本结构的定价体系。由于二部定价法中的“基本费”是不管使用量的多少而收取的固定费,所以有助于企业财务的稳定;由于二部定价法具有“以收支平衡为条件实现经济福利最大化”性质,所以现在几乎所有受管制的行业(特别是电力、城市煤气、自来水、电话等自然垄断行业)都普遍采用这种定价方法。

如前所述,在成本递减行业,如果采用边际成本定价,企业就必然会发生经营亏损;如果对这种亏损给予补贴,又会发生一系列重大问题。因此,在实践中,辅之以补贴的边际成本定价方法很难实施。所以,必须设计出一种定价体系,能够使边际成本定价造成的亏损由使用者负担,而且还要使边际成本定价条件下的众多使用者更多地使用服务。

这正是二部定价法所要达到的目的。

如图10所示,如果成本递减行业采用边际成本定价方法,价格就是OPm,供给量为OQm,由此而产生的亏损是CFEPm。由于该亏损额超过了边际成本总额,所以可视其为固定费用总额。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如何收费,即从使用者收取这笔固定费用。

假定固定费总额为K,用户总数为N,则每一用户的平均收费额为K/N,即为基本费(用T表示)。与边际成本水平相适应的OPm称为从量费,用a表示。

因此,如果使用者的使用量为Q,则二部定价(用PTP表示)的公式是:

PTP=K/N+OPm(Q)=T+a(Q) (12)

可以看出,二部定价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固定费总额(包括公正报酬),另一部分是边际成本总额(从短期来看等同于可变成本总额)。因此,只要企业能够实现预期销售量,二部定价法就能使其实现收支平衡。

图10 二部定价

接下来的问题是,二部定价法能否改进效率呢?在图10中,由于平均成本曲线(AC)与需求曲线相交于A点,所以,平均成本价格为OPc,供给量为OQ,费用总额为PcAQcO。其中,PcABPm是固定费总额,PmBQcO是变动费总额。而在边际成本定价中,价格是OPm,供给量是OQc,变动费总额是PmEQmO,固定费总额(等于亏损总额)是CFEPm。在设备一定的情况下,无论是平均成本定价还是边际成本定价,固定费总额都是相同的,所以,

PcABPm=CFEPm

依据图10我们可以看出,边际成本定价情况下的消费者剩余是DEPm,平均成本定价情况下的消费者剩余是DAPc,前者比后者大PcAEPm

而且,在二部定价法情况下,企业收取的基本费是CFEPm=PcABPm,收取的从量费是PmEQmO,获取的总收入是PcABEQmO,因此,消费者剩余是DAPc+AEB。尽管二部定价比边际成本定价的消费剩余小PcABPm,但比平均成本定价的消费者剩余大AEB。因此,从经济福利的角度来看,二部定价虽然不如边际成本定价,但优于平均成本定价。

最早做出这种判断是刘易斯(Lewis,1970),后来,维利格(Willig,1978,p.56-69)又以数学方法对此作了进一步的证明。

3.2 二部定价法的实践

如上所述,二部定价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总费用中的固定费用除以用户总数得到的基本费(T),二是按照每一单位平均的变动费计算的从量费(a)。由于公用事业的固定费所占比重相当高,所以,尽管用户总数很大,但完全依赖基本费收回全部固定费仍然会使基本费太高。

对于那些使用量少的用户来说,他们会觉得与使用量很多的用户缴纳同样的基本费是不公平的,可能会退出使用,造成这种服务的福利损失。

为了避免基本费太高会迫使用户退出的现象发生,在实践中可费用两种变通的方法,即用户成本二部定价法和选择收费二部定价法。

用户成本二部定价 这种方法不以收回固定费总额为目标,而以收回“用户成本”为目标来确定基本费。首先,我们解释一下“用户成本”。以城市煤气事业为例,总费用可作如下分类:

总需求成本(TFC)=PFC+DFC

总用户成本(TCC)=MVC+MFC

因此,根据乔斯科(Joskow,1975)的分析,定价的基本形式可以写成:

P=a(q)+g+c (13)

式中各符号的经济含义是:

a——单位平均从量成本

g——每一用户平均需求成本

c——每一用户平均用户成本

q——单位平均需求量

如果把g和c作为基本费的收取基础,就会因需求成本在总成本中占很大比重而使基本费太高,故改按供给量收取需求成本,则定价的基本形式也可以写成:

P=a(q)+b(r)+c (14)

式中,b是单位平均需求成本,r是单位平均供给量。在需求量等于供给量的情况下,从量成本和需求成本都可以按需求量来收取,故基本费就是用户成本:

P=a(q)+b(r)+c

=a(q)+b(q)+c

=(a+b)(q)+c

(15)

式中,a′是从量收费,c是基本费。

在用户成本二部定价情况下,因基本费不收回全部固定费,故与上述理论上的二部定价相比所带来的经济福利(消费者剩余)相对减少,但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避免部分使用者退出。

选择收费二部定价 这种方法是对一定需求量以下的用户采用单一从量收费,而对一定需求量以上的用户采用二部定价。如图11所示,PLR表示单一从量收费的收入线(从用户来看是支出线),PTP表示二部定价的收入线(从用户来看是支出线)。PLR的斜率(α)表示单一从量收费,PTP的斜率(β)表示二部定价中的从量收费,Ot表示基本费。

PLR和PTP的交点(A)决定的需求量是Qa,而OAPTP所形成的定价方式就是“选择收费二部定价”。

对于需求量大于Qa的用户来说,采用二部定价(PTP)的支出较少;而对于需求量小于Qa的用户来说,采用单一从量收费的支出较少。因此,恩格和维瑟(Ng and Weisser,1974,p.337-345)以及维利格(Willig,1978,p.56-69)曾经指出,在二部定价的情况下,少量需求的用户可以选择单一从量收费,大量需求的用户可以选择完全符合理论的二部定价(即依靠基本费收回全部固定费),因而比只收回用户成本的二部定价能带来更大的经济福利。所以,从理论角度来看,“选择收费二部定价”也是一个理想的定价制度。

图11 选择收费二部定价

【参考文献】:

使用费(User Charges)

Bos, D., 1985, Public Sector Pricing, in A. J. Auerbach and M. Feldstein, eds., Handbook of Public Economics,Vol. 1,Elsevier Science B. V. .

Feldstein, M. S. , 1972, Distributional Equity and the Optimal Structure of Public Sector Prices,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62.

Hotelling, H., 1938, The General Welfare in Relation to Problems of Taxation and of Railway and Utility Rates, Econometrical 6.

Joskow, P. L. , 1975, Applying Economic Principles to Public Utility Rate Structures: The Case of Electricity, in Cicchetti, C. J. and J. L. Jurewitz, eds., Studies in Electric Utility Regulation, Ballinger Publishing Company.

Lewis, W. A., 1970, Overhead Costs, Augustus M. Kellcy Publishers.

Ng, Y. K. and M. Weisser, 1974, Optimal Pricing with aBudget Constraint the Case ofthe Two-Part Tariff,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41.

Willig,R.,1978,Pareto-Superior Nonlinear Outlay Schedules, Bell Journal of Economics 9.

大岛国夫,1979,《公企业の经营学》,白桃书房。

植草益,1992,《微观规制经济学》,中国发展出版社中译版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