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赤字的概念、原因以及影响:文献考察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经济科学出版社《公共经济学大辞典》第835页(24675字)

【内容介绍】:

1.引言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学术界对政府财政赤字效应的争论胜过经济政策领域里的任何问题。

20世纪60年代初期,大多数经济学家明确认为财政政策是实现经济稳定目标的主要工具,特别是再辅之以货币政策,更是一种十分有效的工具。可是,后来这种观点逐渐消失了,其原因主要有二(Knot and De Haan,1996,p.18)。第一,随着“货币主义-早期新古典(neoclassical)反革命”和新古典(neoclassical)“理性预期革命”,传统的凯恩斯主义政策观点受到沉重打击。

第二,按照很多经济学家的观点,财政政策的有效性被大多数工业化国家在20世纪70年代的现实发展,特别是滞胀的出现所推翻。

尽管经济学界在这一问题上仍然存在着分歧,但很多经济学家所持的观点是:赤字是有害的,赤字过多是一种灾祸。

倘若经济学家和决策者都反对赤字,那么,赤字为什么依然存在?到目前为止,答案大致分为两类,包括预算赤字和政府债务的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迄今为止,大多数经济学家在研究财政赤字和公债的产生与存在时,只集中于政府应当做什么。这些所谓的政府行为的规范理论包括由不同学派提出的许多论点。第3.1节论及财政政策的潜在稳定性质,这种跨时考察强调公债为政府投资融资的可能以及所谓的公债“税收平稳化”动机。近来,经济学家们也开始对政府行为的实证理论分析。

第3.2节概括这些实证性论据,对预算赤字的各种决定因素进行经验研究。

尽管预算赤字是普遍关心的话题,但具体到预算赤字对经济到底会产生怎样的影响,争论颇大。

第4节的目标就是要澄清这些影响,其核心问题是预算赤字是否会减少国民储蓄和提高利率。有关实际赤字效应的争论已触及到如何适当地衡量财政政策本身问题。传统上讲,政府赤字就是政府收支之间的差额。尽管这个定义看起来似乎非常明确,但是在分析预算赤字的经济影响之前,必须讨论其中涉及的有关问题。

因此,我们把财政赤字的概念与衡量问题放在第2节首先讨论。

2.财政赤字和公债的衡量

在财政赤字与公债的衡量主要涉及到如下问题:第一,公共部门的综合程度;第二,财政赤字是按应计制还是按现金制计量;第三,财政赤字(债务)是定义为净借债(净债务)还是金融赤字(总债务);第四,从某种目的来说,政府的总借债条件是否是恰当的概念;第五,财政赤字是否按经济活动的周期波动来调整;第六,财政赤字是否按通货膨胀来调整;第七,政府赤字与政府的收支平衡表到底是怎样的关系。

我们在第2.1节讨论前四个问题,后面几节考察后三个问题。

2.1 财政赤字和公债的概念与计算

当我们在讨论公债(public debt)时,其中的“公共”(public)是什么意思?这个问题看似简单,但经济学家的答案并非完全一致。

各国有各国的制度背景,答案的解释也大不相同。例如,美国、加拿大、德国、澳大利亚等联邦制国家,州(省)和地方政府在财政上非常独立于联邦政府,而其他国家则不同。因此,在后一类国家中,政府债务和赤字的分析一般包括中央政府以下的各级政府。同样,各种社会保障制度的基金应如何处理?在欧盟国家,根据《斯特里赫特条约》的规定,在计算财政赤字时应当包括这些基金的赤字,这样才能符合统一一致标准。

如果重点考察政府赤字的需求刺激效应,那么,按应计制计算赤字可能比较好。而中央银行主要关注政府赤字的金融后果和货币后果,这时按现金制计算赤字就比较容易解释预算赤字对金融市场的影响(De Haan,1989)。

有些国家(如荷兰)出于财政管理的角度,明显倾向于金融赤字而不是净借债。这两个概念的大部分差额是政府的净贷款,它不包括在净借债之中。从财政管理角度来看,贷款在决定财政部用税收或举债融资的总需要时同其他财政支出一样重要。当估算金融赤字时主张包括贷款的人指出,当政府放贷时,政府并非像金融中介那样行事。

如果政府不介入,这些贷款似乎就不会存在,至少不会按政府能实现的条件放贷。然而,有人也许不赞成政府的等量借款和贷款不会有净经济影响,这要取决于谋取贷款的目的。

有些作者认为,分期偿付款(不包括在传统的赤字定义中)应予以考虑。

此外,如果我们研究赤字对金融市场的影响,总借债条件也许是受到偏爱的概念。有人可能认为,有价证券持有者不会自动地把其收到的分期偿付款再投资。首先,政府债务比率的提高会损害有价证券持有者投资于政府债务的意愿。

其次,某一国家政府债务大量由外国人持有,而这些外国人不愿意以该国货币保持其投资。最后,有价证券持有者可能消费掉部分分期偿付款。

2.2 结构性(周期调整)赤字

结构性赤字(盈余)或周期调整赤字(盈余)是指做了某些调整之后仍然存在的赤字,它反映出短期经济波动对政府收支的影响。周期调整的预算需要四个步骤完成:第一,选择参考GDP,这是没有周期波动的GDP;第二,确定收支对周期波动的反应程度;第三,利用这种反应程度衡量实际GDP与参考GDP之间的差额;第四,把这种调整加到实际赤字之上。

用来确定参考GDP的方法有很多,通常形成高度就业或潜在GDP趋势。这个概念一直受到批评,因为潜在产出不是一个很准确的概念,而且表现出一定任意性(Fellner,1982,p.26-33)。

倘若结构性赤字将提供有关政府财政状况的信息,那么,合理估计经济运行状况将很重要。

有时周期调整赤字用作相机抉择政策措施的指标。

可是,这种周期调整赤字有一些严重缺陷。

首先,有关周期性质的基本假设(即在缓慢变化趋势上存在着规则波动)越来越受到怀疑。有人提出,经济恢复到任何稳定的基本趋势的倾向证据不足(Zelhorst and De Haan,1994,p.23-33)。其次,结构性预算差额的变化并非都是由自动的财政政策措施引起的(例如通货膨胀导致财政拖累);同样,也并非全部自动的财政政策措施会导致结构性预算变化(例如平衡预算变化)。

再次,如果结构性预算赤字(盈余)与国民收入之间的关系不是固定不变的,周期调整赤字的变化就不能正确地表明财政政策的方向。布特(Buiter,1985,p.54)曾经做出如下结论:没有现成的经济模式使得周期校正(充分就业)赤字、这种赤字的变化、这种赤字占GDP的比重或这种比重的变化作为衡量财政对总需求影响的标准。尽管如此,很多有关预算赤字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的经验研究、有关预算赤字是否提高利率的研究,仍然使用着周期调整赤字概念。

2.3 实际(通货膨胀调整)赤字

在通货膨胀时期,名义债务的实际价值受到侵蚀。

因此,传统方法计算的部门收入和支出流量受到计算错误的扭曲,其规模与有关部门的(累积)借贷直接相关。同样,财政赤字也受到通货膨胀引致的计算错误的影响(Siegel,1979,p.83-90)。有人认为,通货膨胀校正赤字是很重要的一种赤字类型。例如,依斯纳(Eisner,1986,p.5)指出,由于联邦赤字增加联邦债务,从而增加私人财富,就会增加总需求或支出……。

但重要的是,赤字必须是实际赤字。实际赤字是增加公众的政府实际净债务,从而使公众认识到其实际财富增加的赤字。

假定实际赤字(rd)是未偿政府债务的实际价值(B)的变化:

rdt=(Bt/Pt)-(Bt-1/Pt-1) (1)

式中,P代表一般价格水平。根据政府预算约束式,赤字必须通过发行有息或无息债务来融资。

为了简化起见,假定赤字全部都是通过有息政府债务来融资,那么,

Bt=Bt-1+PtGt+it-1Bt-1-PtTt (2)

式中各符号的经济含义是:

G——政府花费在物品和服务上的实际支出

T——扣除转移支付后的政府实际收入

i——名义利率

通货膨胀的定义是:

πt=(Pt-Pt-1)/Pt-1 (3)

把上述三个方程式合并,得到:

rdt=Gt-Tt+(Bt-1/Pt)(it-1-πt) (4)

如果用名义值来表示,则:

Ptrdt=PtGt-PtTt+it-1Bt-1-πtBt-1 (5)

(5)式右边的前三项就是传统方法计算的赤字(以下简称为传统赤字),最后一项是通货膨胀校正项。

然而,上述推理存在一些问题(Catsambras,1988,p.49-60)。首先假定了投资于政府债券的投资者整体上没有货币错觉;其次在预期通货膨胀与非预期通货膨胀之间没有做出区别。按照有些学者的观点,赤字原则上应当按预期通货膨胀(通过较高的名义利率反映出来)进行校正(Cagan,1983)。

这部分利息支付不应当看作是债券持有者的收入,而应当看作是资本的收益。坦兹等(Tanzi,et al.,1987,p.711-738)经济学家的观点有所不同,他们指出,尽管有理由认为较高的传统赤字(主要因通货膨胀对名义利息支付的影响所致)对作为消费者的债券持有者可能没有任何直接的影响,但很可能影响作为投资者的债券持有者。

较高的传统赤字将增加政府向债券持有者的名义支付,而与此同时,债券持有者对不同资产的预期收益率和风险的认识与那些正在迅速变化的收益联系在一起。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政府不大可能在与没有通货膨胀情况相同的实际条件下(即期限相同的实际利率相等)为通货膨胀引致的利息支出部分重新融资。全部债券为通货膨胀引致的利息偿还而掉期的能力,首先要求存在以实际值表示的稳定的债券需求,其次要求通货膨胀率不是该函数的自变量(Tanzi,et al.,1987,p.723)。

许多学者都认为,通货膨胀校正应当用于调整政府债务的市场价值。倘若政府赤字通过其增加财富效应影响总需求,这种资产的市场价值显然是很重要的。正如依斯纳(Eisner,1986,p.11-12)所言,当市场利率上扬(下跌)时,政府有价证券的市场价值下降(上升)。

当通货膨胀进一步蚕食实际价值时,政府有价证券的持有者与私人有价证券的持有者一样,遭受双重损失。于是,政府债务的实际市场价值随着不断上升的利率和通货膨胀而下降。因此,债务的市场价值必须予以适当地重视。

从政策角度来看,依据未校正赤字制定出来的经济政策与依据通货膨胀校正赤字制定出来的经济政策大相径庭。例如,萨金特(Sargent,1983)认为,英国撒切尔政府(1979年~1990年)面临着对其反通货膨胀政策的可信性问题,因为当时出现了大量赤字;然而,库基尔曼和莫顿森(Cukierman and Mortensen,1983)就英国的通货膨胀校正赤字估计的结果,大部分时间似乎是盈余的。依斯纳和皮尔波(Eisner and Pieper,1984,p.11-29)曾指出,人们对美国20世纪七八十年代经济政策的传统看法也受到计算错误的歪曲。

例如,依斯纳(Eisner,1986,p.177)指出,美国在卡特总统执政期间,未偿公债的实际价值急剧下降。较高的利率降低了国库券的市场价值,而较高的价格则进一步削弱了其实际价值。按实际价值衡量,与债务实际市场价值的总变化相应,联邦预算不是赤字而是盈余。对实际赤字的错误认识导致了紧缩性的货币和财政政策以及自30年代的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当然,关于财政政策对金融市场的影响,经过适当调整的预算赤字才是重要的这种观点迄今为止仍然有争议。

3.预算赤字的原因

3.1 规范理论

经济稳定 传统的凯恩斯主义政策思想强调,财政政策是实现经济稳定目标的主要工具。

在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初期,财政政策工具被认为十分有效,尤其再配合以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的实施完全可以使经济保持平衡。这里把稳定政策区分为主动的稳定政策(active stabilisation policies)和被动的稳定政策(passive stabilisation policies)。当通过所谓的“自动稳定器”发挥作用时,这种稳定政策就是被动的稳定政策(Sterks,1982;Wolswiik, 1991)。根据鲁彼尼和萨克斯等(Roubini and Sachs,1989a,p.903-938,Roubini and Sachs,1989b,p.99-132;De Haan and Sturm,1994,p.157-172)的研究结果,经济周期的确影响着大多数欧洲国家的财政政策态势。

然而,主动的稳定政策的使用争议越来越大,特别是“货币主义反革命”和“理性预期革命”的出现,传统的凯恩斯主义政策主张受到沉重打击(De Haan,1989)。“货币主义反革命”首先对稳定政策的必要性发难。现代货币主义者费里德曼提出的“自然率”假设,认为在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总是存在着一种暂时的替代关系,而不存在永久的替代关系(Friedman,1969,p.104)。这个问题成为稳定政策必要性的争论核心,最终可归结为私人经济部门是否具有内在的稳定性这一问题。倘若私人经济部门具有内在稳定性,那么,就无需主动的稳定政策。

此外,在实现经济稳定目标中,财政政策的有效性也受到怀疑。费里德曼也利用需求导向财政政策的分析框架即IS-LM模型,阐明他的观点。他根据自己对LM曲线和IS曲线的斜率的判断,认为财政政策的效应微乎其微(Friedman,1976,p.313)。

应当指出,并非所有货币主义者都同样接受他的观点。在布鲁纳(Brunner,1976)以及布鲁纳和麦尔泽(Brunner and Meltzer,1972,p.951-977,Brunner and Meltzer, 1976)发表的一系列论着中,他们建立了一个取代IS-LM分析的另一种分析框架。他们认为,尽管财政政策的短期和中期效应不会持久地影响经济活动水平,但政府政策可能影响正常(即长期)产出,因为正常产出水平取决于政府吸纳的劳动力数量以及税收和补贴数量(它们会抑制获取技能和知识的能动性)。

“理性预期革命”也使财政政策的有效性受到动摇。

一方面,针对财政政策的(反周期)微调出现的种种问题以及预算赤字在较长时期对经济的潜在生产性的负排挤效应,“利用无形货币的私人企业经济需要稳定、能够稳定,从而应当利用适当的货币和财政政策予以稳定”(Modigliani,1977,p.1)的凯恩斯主义观点,因理性预期纳入费里德曼的“自然率”模型中而遭到进一步损害。假定的市场出清过程与理性预期相结合,即使在短期,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也不存在替代关系(Lucas,1972)。

系统的政府政策没有稳定作用,除非有关当局能够获得优质信息(Sargent and Wallace,1976;Sargent and Wallace,1981)。另一方面,巴罗(Barro,1974,p.1095-1117)使李嘉图等价定理或债务中性定理复活。

赞同该定理的人认为,预算赤字丝毫不影响实际经济。鉴于财政政策的必要性存在着争议及其所谓的无效性,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许多发达国家不再利用财政政策来微调经济,而利用依赖自动稳定器(De Haan,Sterks and De Kam,1992)。

公共消费与公共投资 为预算赤字辩护的第二个论点源于新古典(Neoclassical)学派。该学派的经济学家强调公共消费与公共投资之间的区别。

在他们看来,政府的消费性支出只能用当期的税收收入来融资,而公共投资还可以用发行公债来融资,因而税收负担可以转嫁给享受当前投资利益的未来受益人。然而,这种跨时观点的最突出的缺陷在于,形式繁多的政府支出(比如公共教育支出)难以准确区分出公共消费和公共投资。

这种跨时原则似乎与大多数工业化国家在20世纪80年代财政紧缩实践发生冲突。在80年代初期,公共投资缩减,而预算赤字大幅度提高。结果,为了削减这些(结构性)赤字,许多国家似乎更倾向于进一步削减公共投资(De Haan,Sturm and Sikken,1996)。

税收平稳化 支持预算赤字的最后一个论据就是巴罗(Barro,1979,p.940-971)根据财政政策的“均衡方法”(Aschauer,1988,p.41-61)提出的“税收平稳化”(tax-smoothing)观点以及李嘉图等价定理。

税收政策和赤字政策被看作是预算当局的跨时最优化过程的结果。税收平稳化理论假定:当前和未来税收的贴现值,等于政府债务的初始存量加上当前和未来政府支出的贴现值(其时间路径既定);各税种和税基的征税成本是同质的,边际征税成本是税率的递增函数。

倘若在这些条件下政府选择使税收的超额负担资本主义小化,巴罗(Barro,1979)证明,由此产生的一阶条件要求边际征税成本在所有时期都要相等。

(预期)税率在一定时期内的稳定性对公债行为具有重要影响。第一,暂时的大量政府支出应当用发行债务来融资,而长期的较高水平的公共支出应当用税收融资。第二,如果实际政府支出几乎没有周期性变化,那么,税收平稳化政策需要在经济衰退时期存在赤字,在经济繁荣时期存在盈余。

第三,预期通货膨胀在名义债务增长率中得到反映。第四,保持稳定的税率政策与政府债务的初始存量无关。

巴罗认为,该理论可以解释美国的政府债务增长。他的结果表明,典型的反周期债务的规模已经超过了税收平稳化理论所确定的数量。

然而,有关其他国家的经验证据并非完全一致地表明各国照这样做了(Roubini and Sachs,1989a,p.903-938;De Haan and Zelhorst,1993,p.295-306)。

3.2 实证理论

在最近的理论与经验研究中,认为影响政策形成过程的政治和制度安排上的差异,可以解释各国实施的财政政策为什么会不同。

因此,第一类实证模型就是研究政治体制如何影响决策者的行为(Grilli et al.,1991,p.341-392)。按照这类模型,政治体制的如下两个特征特别重要:不稳定性(这是使决策者下台的机会)和两极分化(两届政府之间的意见分歧有多大)。

泼森和斯万森(Persson and Svensson,1989,p.324-345)的经验研究表明,一个倾向低水平政府支出但知道很可能被支持高支出水平的政府所取代的保守政府,其举债的规模将高于肯定仍然执政情况下的举债规模。

阿莱斯纳和塔波里尼(Alesina and Tabellini, 1990,p.403-414)指出,就两党制而言,公债与本届政府和下届政府之间的两极分化程度、政府换届的时间以及本届政府不会再次执政的可能性呈正相关。

从根本上说,这类模型表明,高度不稳定和两极分化的政治体制,行为更加短视,从而表现出较高的公债-GDP比率。的确,格里利等(Grilli et al.,1991,p.341-392)通过对18个OECD样本国家的实证分析发现,债务累积与政府换届频率表现出明显的负相关。

第二类模型集中于不同决策者之间的意见分歧(Alesina and Drazen,1991,p.1170-1188)。冲突越大,越难以通过削减赤字议案。

尤其是在联合政府的国家,这类政策冲突很可能更为重要。

对策论表明,参与游戏的人越多,合作就越困难。

可见,联合政府在相反的意见出现之后消除预算赤字会有一段难熬的日子,因为联合政府中的各党会否决不利于其选区的减支或增税议案(Corsetti and Roubini,1991)。一些经济学家计算出来的用以衡量执政政府类型的政治权力离散指数,有助于解释他们选定的OECD样本国家的政府债务增长: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大规模联合政府比一党多数主义政府的赤字高。

鲁彼尼和萨克斯(Roubini and Sachs,1989b,p.99-132)也认为,联合政府比多数党政府更倾向于较高水平的政府支出,因为政府中的各党派互投赞成票以通过有益于各自选区的支出增加议案。

第三类模型集中于意识形态差异(Hibbs,1977,p.1467-1488;Frey and Schneider,1978,p.174-183)。

人们一般认为,左翼政府目的是谋求较高的政府支出-GDP比率,甚至比右翼政府更愿意接受不断增加的政府预算赤字。

卡莫伦(Cameron,1985,p.224-279)以及鲁彼尼和萨克斯(Roubini and Sachs,1989b)找到了支持这种假说的证据,但德·哈恩和泽尔霍斯特(De Haan and Zelhorst,1992,p.293-302)的研究结果表明,德国的政府债务增长没有受到政府的“政治色彩”的影响。

4.预算赤字的影响

4.1 李嘉图等价

按照传统的IS-LM分析,在政府支出水平既定的前提下,从税收融资转变到债务融资将提高可支配收入,降低国民储蓄,从而刺激总需求。可是,公债会与私债竞争可利用的资金,因而会驱动利率上扬,改变产出构成,尤其是排挤私人资本形成。

倘若经济正处于不均衡状态,失业也会下降。尽管很多货币主义者和新古典主义者否认财政政策措施在实践中的作用,但是,无论是货币主义模型还是新古典主义模型,都同凯恩斯主义模型一样,认为用税收或公债为政府支出融资产生的实际效应不同。巴罗(Barro,1974)乘“理性预期革命”之东风使李嘉图等价假说或债务中性假说复活,对上述观点提出挑战:赤字融资是税收的跨时再分配,不改变理性主体的消费可能性,因而理性主体不会改变其最优消费计划。

简单来说,李嘉图等价假说的核心思想是说赤字只是延期的税收。理性个人应当能够识破这种跨时面纱,并认识到税收的贴现值仅取决于实际政府支出,而不取决于征税的时间。这种远见导致预算赤字的“萨伊定律”(Betnheim,1989,p.63):债券的需求总是增加以适应政府举债。

既然征税的时间不影响个人的一生预算约束,就不能改变他的消费决策。因此,无论资源的就业程度如何,暂时的长久的预算赤字都没有实际效应。

假定某一主体的寿命是于已知的,并分为两部分。在其寿命的前半部分,该主体消费C01,在后半部分的消费是C02。该主体从其消费中获得的效用及其最优化问题可以作如下表述:

式中,β代表个人贴现率。最优化问题满足:

Y1+[Y2/(1+r)]-{T1+[T2/(1+r)]}

=C01+[C02/(1+r)] (7)

式中各符号的经济含义是:

Y——收入

r——利率

T——一次总付税

(7)式只是表明可利用的收益流量现值必须等于消费的现值。

现假定T在第一时期被降低△T,由此导致的赤字D(=△T)用发行公债来融资(公债的利率为r)并在第二时期偿还。还本付息所需税收的现值是(1+r)D/(1+r),等于△T。因此,理性主体的消费可能性没有改变,当然也不会改变他的消费计划。

债务中性意味着人们把政府的跨时预算约束纳入他们的消费决策中。

因此,公债是由外国人拥有还是由本国居民拥有没有任何差异。实际上,只有政府支出的数量决定私人消费的可能性。为了便于分析,在两时期经济中,第一时期的政府预算约束可以写成:

G1+(1+r)B0=T1+B1 (8)

式中,G代表政府支出,B代表公债存量。假定公债在第二时期全部偿还,则政府预算约束式为:

G2+(1+r)B1=T2 (9)

合并(7)式、(8)式和(9)式,得到:

T1+[T2/(1+r)]

=(1+r)B0+G1+[G2/(1+r)] (10)

此式相当于(7)式中大括号内的项。所以,政府购买对于私人部门决策非常重要,而债务-税收组合状况则无关紧要。

巴罗(Barro,1974)业已证明,只要代际间转让机制正常运转,这一结论也适用于有限寿命情况。

这意味着就是现在增加税收,目前生存的经济主体也不会受到伤害。如果现在一代人关心下一代人,那么,比如通过增加遗赠就可以抵消发行公债导致的下一代人承担较高的税收负担。

这种财政政策(更准确地说是债务政策)的不相干性取决于下列严格假设(Bernheim,1989,p.55-72;De Haan,1989;Seater,1993,p.142-190):第一,行为主体具有无限的计划期界,因为上下各代人通过利他动机的转让联系在一起;第二,资本市场要么是完全的,要么在某种特定意义上是失灵的,因而流动性约束不一定破坏等价;第三,消费者是理性的且有远见;第四,税收延期不会在边际消费倾向不同的家庭之间再分配资源;第五,各税种都属于一次总付税,且不存在扭曲;第六,利用财政赤字没有益处;第七,利用赤字融资的可能性不改变政治程序。仔细看看上述这些假设,李嘉图等价似乎难以叫人相信。因此,公债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是否是中性的,争议颇大。

4.2 新古典视角

新古典学派对预算赤字的看法与李嘉图定理具有共同点,可以认为是对长期收入假说一生命周期假说的直接归纳(Hall,1978,p.971-987)。但与李嘉图等价不同的是,新古典模型设想有远见的个人只在其自身的生命周期内计划消费。预算赤字通过把税收转嫁到下一代人身上,增加整个一生的消费。如果经济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消费增加肯定意味着储蓄减少,利率也必然会上扬,从而使资本市场恢复平衡。因此,持续存在的赤字排挤私人资本积累。

但是,必须把赤字细划为长久(长期平均)赤字和暂时赤字,而长久赤字的经济效应显然占上风。

这种大体上可以说是标准的新古典模型,具有如下三个核心特征(Bernheim,1989,p.55-72):首先,每个人的消费的决定属于跨时最优问题的解,其中借贷利率是市场利率(King,1983;Hayashi,1985)。

其次,人们知道他们的寿命是有限的,每个消费者都属于某一特定的一代人,上下代人的寿命是重叠的。最后,一般假定所有时期的市场是出清的。

总的来看,这些假设意味着长久赤字明显阻碍私人资本积累,而暂时赤字或无关紧要,或对大多数经济变量产生不利影响。倘若许多消费者或受到流动性限制,或目光短浅,那么,长久赤字的影响在性质上不会改变。然而,在上述条件下,暂时赤字在短期也会减少国民储蓄,提高利率。

在上述三个特征中,第二个特征表明了新古典理论与李嘉图理论的本质区别,第三个特征(充分就业)表明了新古典理论与凯恩斯理论的基本差异。

倘若经济持续而缓慢地趋向某种充分就业均衡状态,那么,长久赤字实质上会影响国民储蓄和利率水平。通过巧妙地运用暂时赤字,只能围绕着这种均衡状态稳定波动,因为会出现各种宏观经济冲击。不过,新古典经济学家对财政政策作为宏观经济稳定的工具持怀疑态度。据认为,赤字对总需求的直接影响比凯恩斯主义者所想象的要小得多,决策者为消除经济周期而微调财政政策的能力也受到质疑(Bernheim,1989,p.55-72)。

4.3 凯恩斯主义的复活

在依斯纳(Eisner,1986,1989a,p.15-30,1989b,p.73-93,1994)以及依斯纳和皮泼(Eisner and Pieper,1984,p.11-29,1988a,1988b,p.161-168,1992,p.43-49)发表的一系列论着中指出,在分析财政政策对经济活动水平的影响中,只有实际(通货膨胀调整)赤字是重要的。

由于通货膨胀侵蚀公债的实际价值,从而抵消了私人部门实际财富的任何增加,故此,相应校正预算赤字是必要的。他们首先估计了美国的通货膨胀校正联邦赤字结果。通过校正“通货膨胀税”和周期影响,美国联邦预算在20世纪70年代甚至出现了盈余。

然后,他们估计了一个简单的方程,在该方程中,实际GNP增长率对两个常数项进行回归,即通货膨胀调整高度就业赤字和实际货币基础变化。他们发现,联邦预算赤字对经济增长具有很大影响,并指出“经济停滞的需求面解释重新出现。数据表明,通货膨胀调整盈余越小,或者赤字越大,以后的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增长得越快或下降得越慢。而且,这种赤字越大,失业减少得越大或增加得越少”(Eisner,1986,p.6)。

换言之,即使在滞胀时期或之后,财政政策依然是影响总需求的非常有效的工具。

依斯纳和皮泼的研究掀起了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热潮。

许多作者依据不同理论,对通货膨胀调整的效能质疑。第一,公债的投资者假定总体上没有货币错觉(Catsambras,1988,p.49-60;Tanzi et al.,1987,p.711-738)。即使赤字中的通货膨胀部分不改变作为消费者的债券持有者的行为,但很可能会影响作为投资者的债券持有者的行为(Tanzi et al.,1987,p.711-738)。正如这些作者所指出的那样,通货膨胀引致的利息负担完全依靠公债筹措资金的能力,首先要求对实际公债的需求稳定,其次要求通货膨胀率不是该函数的一个自变量。

第二,赤字对经济增长的刺激作用也不像依斯纳和皮泼所说的那么显着。例如,费希尔(Fischer,1993,p.485-512)认为,赤字与资本积累可能是负相关,从而与经济增长负相关。

其原因有二:一是排挤效应;二是同通货膨胀率一样,赤字表明了政府对其行为失去控制。费希尔(Fischer,1993)所作的横截面回归分析结果证明,经济增长与预算赤字负相关,原因在于预算赤字降低了资本积累,抑制了生产率提高。同样,埃斯特里和莱彼罗(Easterly and Rebelo,1993)进行的经验分析,也证实经济增长与预算赤字负相关。

还有许多学者对依斯纳和皮泼的经验研究提出质疑(Tullio,1987;De Haan and Zelhorst,1988,p.148-160)。

尽管意见有分歧,但是,很成问题的经验问题还是很突出的。首先,财政政策对实际经济增长有何影响?其次,预算赤字对通货膨胀进行校正很重要吗?争论的焦点在于如下两个问题,即检验财政政策效应的模型构建以及赤字变量的确定。

关于模型的构建,达拉特和苏里曼(Darrat and Suliman,1992,p.31-41)批评了依斯纳和皮泼以及德·哈恩和泽尔霍斯特的研究,认为他们估计的基本模型在概念上讲不通,因为该模型没有考虑潜在影响实际GDP的其他若干外生因素,尽管德·哈恩等(De Haan,Goudswaard and Zelhorst,1990,p.221-230)曾在他们的回归模型中加入了进口价格、实际工资成本、财政冲力、实际货币供给以及总出口等因素。在达拉特和苏里曼看来,在回归模型中,应当加入通货膨胀率、长期利率和短期利率。

此外,他们还认为,以前的研究忽略了实际GDP变化对政策变量的反馈效应。但是,这种观点并不全对。

倘若考虑GDP增长对财政政策的影响,以前的研究已经使用了高度就业赤字。当然,高度就业赤字本身又是一种假设概念,它与私人部门财富的变化在理论上没有什么关系(Tullio,1987),因此,使用高度就业赤字这种方法也值得怀疑。

关于赤字变量的确定,德·哈恩等(De Haan,Goudswaard and Zelhorst,1990,p.221-230)的结论是通货膨胀校正不重要:通货膨胀调整赤字和未调整赤字的影响在他们的10个OECD样本国家中大致相同。达拉特和苏里曼(Darrat and Suliman,1992)认为,以前的经验研究被一些估计问题所困扰,使得用来检验预算赤字应当对通货膨胀变化进行校正这种假设的模型不可靠。

因此,他们建议使用多元方程向量自回归(multi-equation vector autoregressive,VAR)模型。

他们利用美国1956年~1984年的数据得到的分析结论是:无论赤字是否对通货膨胀进行校正,都对实际GDP产生了显着的积极影响。

可是,德·哈恩和斯特姆(De Haan and Sturm,1995,p.98-102)也利用美国长时期数据,使用同样的模型,得到的结论却是:无论是通货膨胀调整赤字还是未调整赤字,都对实际经济增长产生了消极影响。

5.结语

本文回顾了财政赤字理论以及某些有关的计量问题。

首先我们探讨了什么因素证明预算赤字的存在是合理的问题。倘若预算赤字源于自动稳定政策或税收平稳化论点,那么,赤字似乎是有益的。

倘若预算赤字主要是“公共选择”理论所强调的政治制度因素造成的,那么,赤字的存在根基不牢。

关于预算赤字对金融市场和经济的影响,其效应关键取决于公债是否会增加私人经济主体的相对财富。按照李嘉图等价定理,人们不会把公债看作是实际净财富。凯恩斯学派、货币学派以及新古典学派都否认等价假说,因为人们不是总能揭开跨时公债面纱。

财政赤字(Fiscal Deficit)

通货膨胀对财政赤字的影响(Effects of Inflation on Fiscal Deficit)

财政政策的均衡方法(Equilibrium Approach to Fiscal Policy)

李嘉图等价定理(Ricardian Equivalence Theorem)

Alesina, A. and A. Drazen, 1991, Why Are Stabilizations Delayed? A Political Economy Model,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81.

Alesina, A. and G. Tabellini, 1990, A Positive Theory of Fiscal Deficits and Government Debt,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57.

Aschauer, D. A., 1988, The Equilibrium Approach to Fiscal Policy, Journal of Money, Credit, and Banking 20.

Barro, R. J., 1974, Are Government Bonds Net Wealth?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81.

Barro, R. J., 1979, On the Determination of Public Debt,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87.

Bernheim, B. D., 1989, A Neoclassical Perspective on Budget Deficits,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 3.

Brunner, K., 1976, Inflation, Money, and the Role Fiscal Arrangements: An Analytic Framework for the Inflation Problem, in M. Monti, ed., The "NewInflation" and Monetary Policy,London.

Brunner, K. and A. H. Meltzer, 1972, Money, Debt, and Economic Activity,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80.

Brunner, K. and A. H. Meltzer, 1976, An Aggregate Theory for a Closed Economy, in J. E. Stein, ed., Monetarism, Amsterdam.

Buiter, W. H., 1985, A Guide to Public Sector Debt and Deficits, Economi Policy 1.

Cagan, P., 1983, The Effects of Government Deficits on Aggregate Demand and Financial Markets: A WideRanging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and Current Policy Issues, in Federal Reserve Bank of San Francisco, Conference Supplement Economic Review.

Cameron, D.R.,1985, Does Governemnt Cause Inflalion? Taxes,Spending and Deficits,in L.Lindberg and C.Maier,eds.,ThePolitics ofInflationand Economi Stagnation,Washington:Brookings Institution.

Catsambras,T.,1988,Budget Deficits,Inflation Accounting, and Macroeconomi Policy: A Skeptical Note, Journal of Public Policy 8.

Corsetti,G.andN.Roubini,1991,TaxSmoothing Discretion versus Balanced Budget Rules in the Presence of Politically Motivated Fiscal Deficits:The Design of Optimal Fiscal Rules for Europe after 1992, Mimeo.

Cukierman, A. and J.Mortensen,1983,Monetary Assets and Inflation Induced Distortions of the National Accounts: Conceptual Issues and Correction of Sectoral Income Flows in 5 EEC Countries,Economic Papersl5,Bruxelles:Commision of the European Communities.

Darrat,A.F.and M.0.Suliman,1992,Real Deficits and Real Growth:Some Further Results, Journal of Post Keynesian Economis 15.

De Haan,J.,1989,Public Debt:Pestiferous or Propitious? Ph. D.dissertation,University of Groningen.

De Haan,J.,K.P.GoudswaardandD.Zelhorst, 1990,Real Deficits and Real Growth: Empirical Evidence for 10 Countries,Public Finance and Steady Economi Growth,Proceeding of the 45th Congress of the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of Public Finance.

De Haan,J.,C.G.M.Sterks and C.A.De Kam, 1992,Towards Budget Discipline:An Economic Assessment of the Possibilities for Reducing National Deficits in the Run-Up to EMU,Commission of the European Communities,Economic Paper 99.

De Haan, J. and J. E. Sturm,1994, Political and Institutional Determinants of Fiscal Policy in the European Community,Public Choice 80.

De Haan, J.and J.E.Sturm,1995,Is It Real?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al Deficits and Real Growth: New Evidence Using Long-Run Data,Applied Economics Letters 2.

De Haan,J.,J.E.Sturm and B.J.Sikken,1996, Government Capital Formation:Explaining the Decline,Paper Presented at The Changing Role of the Public Sector: Transition in the 1990s, 51th Congress of the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of Public Finance.

De Haan,J.and D.Zelhorst,1988,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al Deficits and Real Growth:A Critique, Journal of Post Keynesian Economics 11.

De Haan, J.and D.Zelhorst,1992,The Intertemporal Substitution Effect of Government Purchases on the Interest Rate:Empirical Estimates for the Netherlands, Empirical Economics 17.

De Haan, J. and D.Zelhorst, 1993, Positive Theories of Public Debt:Some Evidence for Germay,in H.A. A.Verbon and F.A.A.M.van Winden,eds.,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Government Debt,NorthHolland.

Easterly,W.and S.Rebelo,1993,FiscalPolicy and Economic Growth,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NBER Working Paper 4499.

Eisner,R.,1986,How Real is the Federal Deficit? The Free Press.

Eisner,R.,1989a, Taxes, Budget Deficits, and Capital Formation,Public Finance and the Performance of Enterprises,Proceedings of the 43th Congress of the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of Public Finance.

Eisner, R.,1989b, Budget Deficits: Rhetoric and Reality,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3.

Eisner,R.,1994,The Misunderstood Economy:What Counts and How to Count It,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Eisner, R. and P.J.Pieper,1984, A New View of the Federal Debt and Budget Deficits,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74.

Eisner,R.and P.J.Pieper,1988a,Deficits,Monetary Policy, and Real Economic Activity, in K.J.Arrow and M.Boskin, eds.,Economics of Public Debt, MacMillan.

Eisner,R.and P.J.Pieper,1988b,Rejoinder,Journal of Post Keynesian Economics 11.

Eisner,R.and P.J.Pieper,1992,Real Deficits and Real Growth: A Further View, Journal of Post Keynesian Economics 15.

Fellner,W.,1982,The High Employment Budget and Potential Output,Survey of Current Business 62.

Fischer, S.,1993,The Role of Macroeconomic Factors in Economic Growth,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 32.

Frey,B.S.and F.Schneider,1978,An Empirical Study of Politico-Economic Interaction in the US,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 60.

Friedman,M.,1969,The Role of Monetary Policy,in the Optimum Quantity of Money and Other Essays, Chicago.

Friedman, M.,1976,Comments on Tobin and Buiter,in J. E. Stein, ed.,Monetarism, Amsterdam.

Grilli,V.,D.Masciandaro and G.Tabellini,1991, Political and Monetary Institutions and Public Financial Policies in the Industrial Countries,Economic Policy 13.

Hall,R.E.,1978,Stochastic Implications of the Life Cycle - PermanentIncome HypothesiesTheory and Evidenc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86.

Hayashi,F.,1985,Tests for Liquidity Constraints:A Critical Survey,NBER Working Paper 1720.

Hibbs, D.A.,1977,Political Parties and Macroeconomic Policy,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23.

King, M.A.,1983, The Economics of Saving,NBER Working Paper 1247.

Knot, K. andJ.De Haan,1996,Fiscal Policy: Theory,Determinants,and Measurement,in K.Knot, Fiscal Policy and Interest Rates in the European Union,Edward Elgar Publishing Company.

Lucas, R.E.,1972, Econometric Testing of the Natural Rate Hypothesis,reprinted in Studies in BusinessCycle Theory, Oxford,1981.

Modigliani,F.,1977,The Monetarist Controversy or, Shoud We Forsake Stabilization Policies?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69.

Persson,,T.and L.E.D.Svensson,1989,Why a Stubborn Conservative Would Run a Deficit:Policy with Time-Inconsistent Preferences,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04.

Roubini,N.and J.Sachs,1989a,Political and Economic Determinants of Budget Deficits in the Industrial Democracies, European Economic Review 33.

Roubini,N.and J.Sachs,1989b,Government Spending andBudget Deficits in theIndustrial Countries, Economic Policy 8.

Sargent,T.J.,1983,Stopping Moderate Inflations: The Methods of Poincare and Thatcher,in R.Dornbusch and M.H.Simonsen,eds.,Inflation,Debt, and Indexation,London.

Sargent, T.J. and N.Wallace, 1976, Rational Expectations and the Theory of Economic Policy, 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 2.

Sargent, T.J.and N.Wallace,1981,Some Unpleasant Monetarist Arithmetic,Federal Reserve Bank of Minneapolis Quarterly Review 5.

Seater, J.J.,1993,Ricardian Equivalence,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 31.

Siegel,J.,1979,Inflation-Induced Distortions in Government and Private Saving Statistics,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61.

Sterks,C.G.M.,1982,Begrotingsnormen,Ph.D.dissertation.University of Groningen.

Tanzi, V.,M. Blejer and M. O. Teyeiro,1987,Inflation and the Measurement of Fiscal Deficits, IMF Staff Papers 34.

Tullio, G., 1987,Inflation Adjusted Government Budget Deficits and Their Impact on the Business Cycle: Empirical Evidence for 8 Industrial Countries,Economic Papers 62, Commission of the European Communities.

Wolswijk,G.F.T.,1991,TheStructuralBudget Deficit,Estimates for the Netherlands 1960 - 1987, Wolters-Noordhoff.

Zelhorst, D. and J.De Haan, 1994, The Nonstationarity of Aggregate Output: Some Additional International Evidence, Journal of Money, Credit, and Banking 26.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