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赤字学说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经济科学出版社《公共经济学大辞典》第845页(10913字)

【内容介绍】:

世界各国的经济实践告诉我们,财政赤字笼罩全球。

但是,与世界万物一样,财政赤字在每一国家的出现直至蔓延整个世界是有其发展历史的。在凯恩斯的《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发表之前,每个国家都信奉斯密的“廉价政府”“夜警国家”的财政理论,都在全力维持财政收支平衡。但是,《通论》发表之后,凯恩斯从资本主义经济的周期性危机这种实际情况出发,似乎找到了实行赤字财政政策的理论依据,从此开始了“凯恩斯革命”。人们对财政收支必须保持年度平衡的金科玉律开始动摇,转而信奉凯恩斯主义,财政赤字遂席卷西方世界,也影响到发展中国家。

那么,从古至今,财政学乃至经济学界是如何认识财政赤字问题的呢?这里,我们以凯恩斯学派作为分水岭,评述其前后各学派的观点。

1.前凯恩斯学派的财政赤字学说

我们先从古典学派开始。

资产阶级古典学派是从17世纪中叶到19世纪初期,新兴资产阶级同没落地主阶级进行生死斗争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古典派如亚当·斯密和李嘉图,他们代表着一个还在同封建社会的残余进行斗争,力图清洗经济关系上的封建残污,扩大生产力,使工商业具有新的规模的资产阶级。”(克思,1958,第150页)按照他们的观点,要为生产力无止境的发展创造条件,就要保证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相结合,而且自由竞争则是一种最重要的保证武器。所以,在他们看来,国家最好的经济政策就是自由放任,人们的经济活动让一只“看不见的手”来指导。在商品经济的前提下,只有通过自由贸易和自主的资本积累活动,才能使每个国民富足。为此,他们主张,国家的职能就是保证资产阶级有一个发展生产,积累财富的和平环境,也就是起一个“守夜者”的作用。

斯密的这种经济思想,不是以对公共部门与民间部门所组成的混合经济进行最佳资源分配为目的,而是把资本主义的自由竞争看成是经济发展的动力,谋求民间资源配置条件的充足。换言之,从充分发展民间经济有益于国家的立场(坂入长太郎,1987,第134页),他们认为,政府的费用是非生产性支出,过多的开支是一种浪费,政府的开支要缩减到最低限度。所以,古典学派提倡廉价政府和平衡的“健全财政”,否定财政赤字。

同斯密一样,李嘉图也把国家经费全部或几乎全部看作是非生产性的消费。

“资本可以由增加生产或减少非生产性消费而增加”,而且,“一国的生产量必然会随着资本的减少而成比例地减少。所以,如果人民方面和政府方面的非生产性开支继续不变,而且再生产又不断减少时,人民和国家的资源就会日益迅速趋于枯竭,贫穷和灾殃随之而来。

”(李嘉图,1976,第127页)因此,狭义地理解国家活动范围,减轻税负,减少支出对经济增长是必要的。

古典学派还力主政府必须缩小侵害私人财产的税收,以尽可能地少干预社会经济生活。即使为筹措必要的且为最低的国防、司法、公共事业经费,也只能尽可能公平地课税;而且要力图避免为弥补财政赤字而发行国债。在最后这点上,李嘉图与斯密的看法略有分歧。

斯密认为,政府之所以要尽量避免发行公债,是因为税收以强制性手段夺取了将来资本的一部分,而公债则取走了现实资本的一部分,并把它们浪费在为保护殖民地的战争中,而没有用于生产领域,故公债的发行只能加剧政府经费的非生产性,有碍于经济发展。

李嘉图则认为:(1)公债一方面把一个国家的生产资本变为不生产的消费支出,从而减少了生产资本所带来的利润;但另一方面,公债对资本的原始积累起了杠杆作用。

通过公债信用,培植出借贷资本,这不仅在产业革命后的英国用货币资本弥补了产业资本的不足,还促进了股票市场、金融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坂入长太郎,1987,第196页)。(2)通过税收和公债来集资从国民负担上看是一致的。这就是后人称之为的“对等原理”。

但就对国民经济的影响来说,公债比税收对国民经济的负担感要小,税收是阻碍资本积累的主要祸首。

以后,在一些经济学家的着作中,“反对公债”、“赞同平衡预算”的呼声已趋缓和。比如,马尔萨斯虽然对政府公债也很反对,但他又认为,个人从公债得到利息所得,然后再把这项所得用于经济产品的购买,故公债能增加对经济产品的需求。所以,马尔萨斯并未全部否定公债。

穆勒对赤字支出的反对,不像其他古典经济学家那样坚决。

尽管他曾指出“公债是从资本取出来的借款,所以,必定要使国家贫穷”(穆勒,1936,第75页),当以公债为财源而实施大型财政支出时,尽管这是非生产性支出,也谈不上减少国家财富和资源,相反是迅速增大财富和资源。所以,他认为,公债发行只能由过剩资本额——闲置货币资本——来筹措的时候,除支付利息外,不致于招致国民生活的下降,也不会扰乱国家产业而会发挥有利的作用。

后来,社会政策学派的代表人物瓦格纳认为,是工业化经济中的社会进步,导致了政府职能的急剧扩张:首先,政府为市场经济活动创造良好环境的职能(如制定法规与维护秩序)会扩大;其次,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以及从事的生产性活动,也会随着工业化经济的发展而不断扩大;再次,私人企业对那些具有极大的外部性经济,或需要大量固定资产的行业不愿或不可能进行投资,而这些行业本身又是工业经济不可或缺的,这又使得政府的生产性职能不断扩大。所以,瓦格纳认为存在着这样一种函数关系:随着一国工业化经济的发展,人均GNP的上升,社会对公共支出需求的收入弹性增大。

如何满足那些涌现的需求?瓦格纳考察了国家经费中的财源选择问题。他认为,税收与公债虽然同样都是国家经费的财源,但当选择公债取代税收时,公债是否有利于国民经济,要区别三种公债。

一是来自国民经济中现实处于闲置资金状态的资本公债;二是来自外国国民经济资本的债务(外债);三是来自国内资本的公债。他认为:(1)在繁荣之后,用公债吸收萧条时期的国内闲置货币资本,可以增加就业,促使经济复苏;(2)如果借入外资,当即投之于生产,有使国内资本增加的作用,可以断定它对发展整个国民经济是有利的;(3)夺取其他部门的生产投资、吸收国内资本的公债,有助于维护有产者即向公债提供资本的人的利益,却加重了下层工人阶级的负担,这种公债的作用是利少弊多(坂入长太郎,1987,第309页~第311页)。

19世纪初末,英国着名财政学家巴斯特布尔认为,与其说理想的国家财政是收支平衡,还不如说收支平衡是偶然的结果,一般正常的财政是不平衡的;收入超过支出产生结余,或者反之,支出超过收入产生赤字。特别在发生战争或举办特别的公共事业需要临时支出时更是如此。

作为临时支出的财源措施,发行公债是筹划资金的主要手段。所以,在巴斯特布尔看来,经济社会臻于成熟的特征之一,就是具有创造公债的能力。

但是,巴斯特布尔在1892年出版的、后来成为英国有代表性的名着《财政学》一书中,批判了孟德斯鸠关于公债给国民经济带来利益,增加通货可以增进国家财富的立场,认为公债也会给国民经济带来不利。他主张,公债只能作为“经济的经费”的财源。这样,政府也就不可能无限地取得经济的经费,而在适当的规模上安排各项经费。总之,巴斯特布尔仍然主张短期持续的财政收支平衡理论。

尽管从早期的古典经济学直至20世纪初的近代经济学,反对财政赤字的呼声已日渐趋缓,但在经济学上,对年度预算平衡原理持明显反对态度者,直到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经济学的出现才算真正来临。

2.凯恩斯学派的财政赤字学说

如上所述,古典学派的主要人物,在财政赤字的问题上虽然有些微小的差异,但在“健全财政”、“抑制公债”、“廉价政府”等方面的看法是基本一致的。

而且,这些观念在经济学领域里一直占主导地位。直至20世纪30年代,世界经济危机的全面爆发,在失业的代价极高、货币政策效果受到限制的情况下,凯恩斯的新构想诞生了。这时,“只要价格机制能存在,整个经济就能自动达到充分就业”的观念,才在人们的脑海中逐渐淡化。

凯恩斯的名着《通论》阐述了他的新构想,其中,与财政赤字问题相关的主要论点有:

第一,《通论》否定了通过降低工资达到充分就业的古典学派的微观理论,相反,他提出了只有扩大社会的有效需求,才能增加生产量即就业量的宏观理论。

第二,《通论》推翻了通过利率的调节达到投资与储蓄一致的古典理论,建立了所谓的“流动偏好”理论,表明了在资本边际收益使利率下降的场合,投资需求可以使储蓄下降。换言之,在凯恩斯的理论中,实际资本与货币资本的区别明朗化了。

在货币资本过剩和利润不变的情况下,人们意识到投资需求不足。

第三,于是,凯恩斯采取了国民经济均衡优于财政平衡的态度,政府的投资活动可以置利率和资本的边际收益于不顾,只把扩大社会的投资看作是提高总有效需求的手段。即使牺牲财政平衡,以达到国民经济均衡目标,也是值得的。

因此,凯恩斯主张政府应积极运用财政赤字和公债等政策工具扩大公共投资规模以达到国民经济均衡和充分就业。

他认为,赤字与公债,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可能产生浪费,但它们却能把现存的过剩货币资本转化为实际资本。

凯恩斯认为(凯恩斯,1972,第109页~第110页),“假设有不自愿失业存在,则劳动力的边际负效用,一定小于边际生产物之效用,也许小得很多。……如果我们接受这一点,则由此可以推出,举债支出虽然‘浪费’,但结果倒可以使社会致富。

如果政治家因为受古典学派经济学之熏染太深,想不出更好的办法建造金字塔,甚至地震、战争等天灾人祸,都可以增加财富。

”而且,“举债支出的一个目的是起到增加投资;另一个目的则使其起到增加消费倾向的作用”。凯恩斯认为,有效需求的减少是产生失业的原因。

要使有效需求增加,实现充分就业,就要依靠发行公债,通过财政投资贷款的国家支出政策来实现。所以,他推行赤字财政政策的理论基础是从社会总资本的立场出发,确保总供求平衡来克服危机。

凯恩斯的理论被其以后的追随者发展成为汉森的“财政政策理论”和哈罗德-多马的“经济增长理论”。这两种理论是早期凯恩斯学派对预算赤字的两种看法,也称为“景气论”和“停滞论”。简单来说,前者主张政府应以预算赤字的增减来调节经济,以缓和经济景气波动;后者则主张政府应持续扩大预算赤字,否则,经济不但不增长,反而将持久陷于停滞。

凯恩斯的《通论》发表之后,汉森根据凯恩斯的学说,分析美国资本主义社会的长期趋势,提出着名的“长期停滞理论”。

简单地说,汉森强调的是投资对经济活动水平的影响。他认为,经济周期发生的原因,主要是存货的增加,固定资本新投资的减少以及政府支出的紧缩。他主张,政府要利用赤字支出和增加公债的发行以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避免“停滞”。

汉森的财政政策就是基于这一理论提出来的。

所谓财政政策,就是通过政府的课税及支出的行为,以影响社会的有效需求,促进就业水平的提高,并避免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的发生,从而达成经济稳定目的政策。财政政策若侧重于借财政以调整社会有效需求,则称为补偿性财政政策;若着眼于财政收支对经济的总支出所产生的效果,则称为功能财政政策。

促进经济稳定的财政政策的本质,在于调节政府的收支水平,以稳定所得和就业水平。故在通货紧缩期间,政府必须实施膨胀性的财政政策,增加政府支出,减少税收收入,造成预算赤字,以弥补紧缩缺口;在通货膨胀期间,则实施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即减少政府支出,增加税收收入,形成预算盈余以弥补膨胀缺口。

萨缪尔森和埃克斯坦继承和发展了汉森的理论。萨缪尔森曾言(萨缪尔森,1982,第518页),“与一般人所具有的旧式观点相比,我们现在的观点已经大为不同。经济学所重视的是没有通货膨胀的健康的经济成长,而不是预算的平衡”。埃克斯坦(埃克斯坦,1983,第164页)则把政府财政收支政策同资本主义经济周期的波动联系起来,认为“当私人需求微弱时,实现稳定就要求充分就业预算有一笔赤字。无人能保证,在假设的充分就业的情况下,一个平衡的预算将在实际上会带来充分就业。”

哈罗德和多马所创立的经济增长理论,其基本思想是净投资具有双重效应:净投资构成对产品的需求,同时,它也增加经济的产品生产能力。

因此,在任何时期,经济的净投资有一个需求效应和一个生产效应。

这一思想不仅体现出常见的凯恩斯原理,即如果要有收入和产量水平的均衡,那么,计划储蓄和计划投资之间必须相等,而且还给出从凯恩斯模型中所见不到的一个事实,即这个时期的净投资还有一个生产能力效应:它增加这个时期的经济的生产能力,从而增加下一个时期的可能的产量。

如果这一扩大了的生产能力被充分利用,下一个时期的总需求将会超过这一时期的总需求(夏皮罗,1985,第570页)。因此,在由净投资产生的扩大的生产能力被充分利用的情况下,只要一个时期比下一个时期的净投资增加,后一个时期的总需求就比前一个时期的总需求大,经济增长就将持续不断。

所以,经济增长理论认为,虽然财政的现状是赤字,但若考虑到充分就业的财政是盈余,为促进经济长期持续增长,就要进一步扩大财政支出规模。哈罗德(哈罗德,1981,第209页)就曾指出:“如果有保证的增长率和自然增长率相等的话,则财政政策看来就是显而易见的药方。如果私人储蓄不足以支持经济按其自然率增长,则政府便能用造成预算盈余的办法来弥补它。反之,如果由于总需求不足而发生过度储蓄,导致停滞的周期性衰退的话,则政府便能够造成预算赤字的办法来增加那个总需求。这些药方看来似乎非常简单,但它们决不因此而无价值。”

上述两种理论是对凯恩斯理论的发展。

其实,凯恩斯本人所主张的预算原则与他们的观点有些出入。事实上,凯恩斯是个地道的实用主义者,他没有拘泥于特定的预算原则,其预算政策的处方经常随着当时的经济与政治环境而定。这一点可以从他所发生的一件事例中得到了解。在1945年,美国财政部举办了一次有关财政问题的学术研讨会。

会中,勒纳(A.P.Lerner)主张政府必须利用预算赤字来对付失业问题,但是在场的凯恩斯却不以为然地表示不是他本人的预算构想。正当凯恩斯发言时,多马凑近勒纳的耳边私语道:他(指凯恩斯)应该再好好阅读《通论》。

当时,似乎所有与会的经济学家都是凯恩斯学派学者,惟有凯恩斯一人是非凯恩斯学派学者(Colander,1984,p.1572-1575)。

3.后凯恩斯学派的财政赤字学说

然而,凯恩斯学派财政政策论,随着20世纪70年代经济危机的爆发和财政赤字的不断扩大,遭到各经济学派的攻击,似乎“正在一步步地走上没落之途”。

3.1 公共选择学派的财政赤字学说

以J.布坎南为代表的公共选择学派,把政治学与经济学有机地结合起来,研究影响现行财政体制、税收制度以及预算规模的种种因素,特别强调要从政治、经济、社会和历史等方面综合考察政府的财政政策。按照他们的观点,现实的财政运行与管理,严重受着官僚政治和反对派行为的左右。

他们认为,在民主国家多数投票决定制度下,政府具有提供过多公共产品的倾向,因为政府各类公共产品的提供通常只对社会中特定的一群利益集团特别有利,而对其他人的利益较为忽视,但提供公共产品所需的经费都是由全体国民负担。在多数投票决定制度下,该利益集团因能够分散公共产品成本的负担而大力支持政府的公共产品的生产,至于其他人因未能将政府公共支出所产生的利益与对其课税所产生的成本一并加以考虑,故一般只重视前者而忽视后者。

布坎南认为,我们不应该把政府视为理性的经济部门,以为政府会理性地考虑其支出的成本与效益,然后决定支出与否。事实上,在现实的民主政治体制中,政府就像是大阔老一样,总是不负责任地尽情支出,花光所有可资运用的资金。因此,布坎南认为,缩减政府的财源是限制政府规模的惟一可行方法。

针对凯恩斯学派的观点,他们指出,凯恩斯学派容忍财政赤字任其发展,最终不仅招致强大的政治压力,而且在经济上,将直接减缓资本积累的速度,并为赤字引起通货膨胀开辟了道路。

“用于公共开支的赤字可以将私人投资‘排挤出去’,它的可预见性的结果是造成经济中资本形成速度的大大减缓。”(布坎南和瓦格纳,1988,第66页)同时,他们还指出(布坎南和瓦格纳,1988,第118页):“即使是一个用前凯恩斯的预算平衡原则来指导财政政策的社会制度下,自治并且名义上独立的货币当局也可能被迫产生通货膨胀倾向。而且,以债务平衡预算的赤字的出现将进一步加剧这种货币膨胀的倾向。”所以,他们主张(布坎南和瓦格纳,1988,第178页):“应该将凯恩斯的破坏预算平衡的理论颠倒过去,通过明确地确立财政账户收支双方的平衡原则来有效地控制公共支出。”他们的结论是:当今最重要的是恢复平衡预算理论,保持年度预算平衡。

3.2 货币学派的财政赤字学说

正当世界经济发展到70年代出现滞胀,人们开始怀疑凯恩斯经济学之际,费里德曼代表的货币学派趁机而入,提出应以“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为重心,主张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其实,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费里德曼就已疾呼政府的预算规模不宜扩大,但是,那个时代是凯恩斯学派的时代,谁会理会他的观点呢?货币学派反对政府干预经济的论据是:“实际的经济增长可以受到政府干预,但是政府不能造成经济增长。政府能够提供有利条件,但是实际的经济增长基本上是由私营部门造成的——如通过个人储蓄、投资、承担风险和革新。

”(费里德曼,1981,第5期)并指出:“由于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干预增加了,就会对经济产生低速增长的影响。”(费里德曼,1981,第2期)所以,在他们看来,要使经济稳定增长,又没有通货膨胀,政府必须减少对经济活动的干预,压缩财政支出。

显然,在促使经济增长这一点上,费里德曼与凯恩斯的主张并无二致,但在如何实现稳定增长,即在如何消除通货膨胀方面,这两派是根本对立的。货币学派认为,要医治通货膨胀,一方面要增加生产力,另一方面要消灭财政赤字。

欲达到这两方面的要求,就要缩小政府规模,减少政府的经济干预,恢复自由的市场经济。此外,在他们看来,即使凯恩斯学派的财政政策在短期内有效,但通过发行公债创造的有效需求政策,在货币供给量不随之增加的情况下,排挤效应就会在长期内抵消其效果,故货币政策比财政政策更有效。

3.3 合理预期学派的财政赤字学说

“凯恩斯学派的财政政策不论是在长期还是在短期都无效”,这就是以R.卢卡斯为代表的合理预期学派的态度。

合理预期学派仍然继承着古典学派的理论,对政府部门的经济活动采取了强烈的否定态度。

他们更明白的指出,问题并不是出在预算赤字上,而是在于政府支出,政府部门持续的扩张才是问题的核心。

他们认为,如果所有经济个体(企业、个人等)能利用各种信息资料,对未来的经济形势和经济变量做出正确的预测,并相应地合理调整其行为,那么,财政政策的最终效果为零。

他们继承李嘉图的税收与公债对等原理思想,认为,如果政府发行公债,人们预测将来的赋税会更重,就不会再增加消费和投资而转向储蓄,这使得财政政策不能产生创造收入的正效应,也不能出现排挤的负效应。

合理预期学派根据李嘉图的对等原理,认为政府预算赤字增加就会使民众未来的税收负担提高,预算赤字与税收负担同起落共消长。

理性的经济人眼看政府的预算赤字规模扩大,就会想到未来的税后收入将减少,因此,他们会因预期的恒等收入减少而缩减消费支出。这一紧缩效果正好抵消预算赤字的扩张效果,社会上的产出与国民收入不受影响。

在政策主张上,合理预期学派与凯恩斯学派大相径庭。合理预期学派的学者认为,政府对经济的过度干预,往往引起整个经济体制的紊乱。所以,最好是制定并公开宣布长期不变的规则:财政预算平衡。

3.4 供给学派的财政赤字学说

以A.拉弗和M.费尔德斯坦为代表的供给学派和合理预期学派一样,在需求方面接受李嘉图对等原理。在他们看来,政府预算赤字扩大就相当于国民未来的税负提高,国民可能依次而缩减消费,冲抵了预算赤字所形成的短期扩张效果。

不过,供给学派的重点放在预算赤字对供给面的长期影响。他们认为,如果预算赤字是因减税而引起的,减税将有助于供给面的生产力的提高,对经济将产生长远的扩张效果。如果预算赤字是因政府支出扩张所引起的,而政府部门的效率一向低于民间部门,政府部门的扩张必然会降低总体经济的生产力,对经济将产生长远的停滞和紧缩效果。

因此,供给学派认为,人们不能光凭表面的预算赤字大小来评价赤字的好坏,预算赤字究竟是福是祸,必须探究造成赤字的原因。

所以,他们提出与凯恩斯学派的“有效需求政策”针锋相对的主张——“供给管理政策”,即首先刺激储蓄,储蓄可转化为投资,投资增加能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增加生产量,从而促进经济增长。

在财政政策问题上,供给学派一方面反对政府高税率征税,另一方面反对政府扩大财政支出。在他们看来,财政规模的扩大,一方面导致重税,另一方面表现为社会保障费用的增加。重税会抑制经济活动,打击人们的劳动积极性,给企业的设备投资热情泼凉水。社会保障制度会减少个人储蓄,削弱人们的劳动意识,滋长穷人的依赖心理。

尤其是社会计划支出(主要是转移支付)造成的赤字,政府举债必然排挤私人的生产性投资,还会导致通货膨胀。所以,他们认为,为实现经济的稳定增长,与其扩大公共投资,还不如以削减社会保障费用为主,紧缩财政支出,同时以减税为重点改革税制,最终实现财政收支平衡。

。【参考文献】:

传统的凯恩斯主义经济学(Traditional Keynesian Economics)

货币主义经济学(Monetarist Economics)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New Classical Macroeconomics)

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New Keynesian Economics)

经济增长理论与政府政策(Econornic Growth Theories and Govemment Policy)

Colander,D.,1984,Was Keynes a Keynesian or a Lernerian?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Dce.

马克思,《哲学的贫困》,《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58中译版。

坂入长太郎,1987,《欧美财政思想史》,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中译版。

李嘉图,1976,《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商务印书馆中译版。

穆勒,1936,《政治经济学原理及其若干对社会哲学的应用》,世界书局中译版。

凯恩斯,1972,《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商务印书馆中译版。

萨缪尔森,1982,《经济学》,商务印书馆中译版。

埃克斯坦,1983,《公共财政学》,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中译版。

夏皮罗,1985,《宏观经济分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中译版。

哈罗德,1981,《动态经济学》,商务印书馆中译版。

布坎南,J.M.和R.E.瓦格纳,1988,《赤字中的民主》,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中译版。

费里德曼,1981,《没有物价上涨的繁荣》,《世界经济译丛》第5期。

费里德曼,1981,《危机中的自由经济》,《世界经济译丛》第2期。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