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赤字对利率的影响:经验分析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经济科学出版社《公共经济学大辞典》第890页(5563字)

【内容介绍】:

长期以来,无论是普通百姓还是经济学家,一直认为财政赤字会提高名义利率(Feldstein,1983,p.43-48)。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特别是工业化国家的市场利率处于较高的水平上,迫使经济学家们对在通货膨胀率明显下降的情况下市场利率水平为什么仍然较高的现象做出合理解释。高市场利率与低通货膨胀并存意味着实际利率在上升。于是,许多经济学家指出,规模庞大的财政赤字(财政赤字的绝对数额及其占GNP的比率)是造成利率水平上扬的重要原因。

但是,由于财政赤字对利率水平的影响在理论上观点不尽一致,所以,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认为,这是一个经验问题。因此,经济学家们对这一问题的研究逐渐从理论分析转向经验考证。

在经验分析中,经济学家们的观点也是不同的:一种研究认为财政赤字的增加会提高利率水平(Makin,1983,p.374-384;Makin and Tanzi,1983),另一种研究结果是财政赤字对利率水平没有影响。

特别是近十余年来,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对美国、加拿大、法国、德国、日本、英国等国家的大量经验研究并没有发现名义利率与财政赤字正相关的证据(Plosser,1982,p.325-352,1987;Dwyer,1982,p.315-329;Evans,1985,p.68-87,1987a,p.34-58,1987b,p.281-300),因此,我们这里主要对后一种经验分析进行介绍。

人们之所以通常认为财政赤字会提高名义利率,主要是基于IS-LM模型的解释。

在IS-LM模型中,一国不断增加的财政赤字在保持政府消费水平不变(如削减净税收)的同时将提高该国的可支配收入,从而增加其本国消费。在增加的消费需求当中,至少有一部分落在本国生产的产品上,增加了货币资产的实际需求。结果,在实际货币存量不变的情况下,名义利率必然要提高,以使货币市场达到均衡。

IS-LM模型还表明,在决定一国的名义利率的因素中,另有三种变量是很重要的。

第一,一国的名义利率是本国政府消费的增函数。由于平衡预算乘数是正的,即使保持财政赤字不变(如政府消费与净税收等量增加),持续增加的政府消费也会提高本国需求。由于在增加的本国需求当中,至少有一部分落在本国生产的产品上,所以,实际货币需求增加,使得名义利率上扬。

第二,一国的名义利率是本国预期通货膨胀率的增函数。即使保持名义利率不变,但不断提高的预期通货膨胀率也会降低实际利率,刺激了本国的投资需求。由此导致本国需求增加,实际货币需求增加,这实质上会使名义利率提高。

第三,一国的名义利率是本国实际货币供给的减函数。在货币需求的其他决定因素不变的情况下,为了使增加的实际货币供给为人们愿意持有,名义利率就必须下降。

依文斯(Evans,1987b,p.283)把上述分析简化为下列形式:

(1)

式中,ijt是指国家j在第t时期末一时期债券的名义利率,gjt、djt和mjt分别表示国家j在时期t的政府消费、财政赤字和实际货币供给,zjt是包括影响ijt的gjt、djt、mjt和πjt的时滞值在内的所有其他变量向量,agj、adj、amj和aπj是参数,azj是参数向量。上段文字说明的含义是:agj>0,adj>0,aπj>0,amj<0。

由于预期通货膨胀率πjt不能准确观测到,如果不对各行为主体对有价证券市场的预期做出某种假设,就不可能对方程(1)进行检验。所以,依文斯假定:

式中,bgj、bdj和bmj是参数,bzj是参数向量。

如果国家j持续增加的总需求最终将提高价格水平,如果价格水平的提高如同价格水平是“黏性”的情况一样分布于各时期,那么,因gjt、djt或mjt不断提高而引起的不断增加的总需求将使现行价格水平的提高低于未来价格水平的提高。如果有价证券市场上的交易者意识到这种情况将会发生,而且据此形成他们的预期,那么,结果应当是:bgj>0,bdj>0,bmj>0。

如果在方程(1)和方程(2)中消去πjt,得到如下运算方程:

其中,

cgj=agj+aπjbgj

cdj=adj+aπjbdj

cmj=amj+aπjbmj

czj=azj+aπjbzj

如果

agj>0,adj>0,amj>0,aπj>0,bgj>0,bdj>0,bmj>0,

那么,

cgj>0,cdj>0,cmj>0或<0。

依文斯的经验分析主要集中于cdj>0是否成立问题上,其目的之一是对IS-LM模型与李嘉图模型的含义进行比较。

IS-LM模型表明,名义利率不仅受政府消费的数量多少的影响,还受政府如何为其消费融资的影响,结果是cdj>0。相反,李嘉图模型则表明,政府消费可能影响名义利率,但名义利率与政府是用税收为其消费融资还是用发行付息公债为其消费融资都无关,结果是cdj=0。

依文斯根据方程(3),对加拿大、法国、原西德、日本、英国和美国等六国1976年~1985年的实际情况进行了回归分析,结论是财政赤字对名义利率没有明显的上扬压力。

在经验分析中,有些经济学家从财政赤字对利率产生正向影响的各种途径入手,考证有关变量关系的不现实性。

第一,当财政赤字增加,政府消费保持不变时,可支配收入增加。

按照传统的宏观经济分析,当可支配收入提高时,家庭的消费将增加,从而增加总需求。

可是,科曼迪(Kormendi,1983,p.994-1010)、阿施尔(Aschauer,1985,p.117-128)、塞特和利亚诺(Seater and Mariano,1985,p.195-216)利用美国的实际数据进行的经验分析,并没有发现当财政赤字使可支配收入增加时家庭的确会增加消费的证据。

第二,相对于其他国家的实际利率而言,如果一国的财政赤字提高了其实际利率,那么,该国的实际汇率也会贬值(Dornbusch,1976,p.1161-1176)。

但是,依文斯(Evans,1986,p.227-249)的经验研究没有发现当美国的财政赤字增加时美元贬值的证据。

第三,如果财政赤字将增加总需求,人们就会认为,当财政赤字增加时,价格水平最终要提高。可是,德亚(Dwyer,1982,p.315-329)对美国的经验分析没有得到这种关系的证据。

总之,这些经济学家就财政赤字与利率的关系对具体国家的经验分析,得到的结论与传统观念相悖,而他们对这种反常现象的理论解释基本上是源于李嘉图对等定理。按照李嘉图对等定理成立的解释(Barro,1984),政府必须用将来的税收来偿还其债务,家庭预测到这些未来的纳税义务,他们会使后代人的选择内在化(internalize)。结果,当政府的财政赤字增加时,家庭不会增加消费。

因此,总需求、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名义汇率和实际汇率、价格水平等都不受影响。。【参考文献】:

利率决定论(Theory of Interest Rates Determination)

财政赤字对利率的影响:理论分析(Effects of Fiscal Deficit on Interest Rates:Theoretical Analysis)

李嘉图等价定理(Ricardian Equivalence Theorem)

Aschauer, D. A., 1985, Fiscal Policy and Aggregate Demand,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75.

Barro, R.J.,1984, Macroeconomics,Wiley.

Dornbusch, R., 1976, Expectations and Exchange Rate Dynamics,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84.

Dwyer, G. P., Jr., 1982, Inflation and Government Deficits, Economic Inquiry 20.

Evans, P., 1985, Do Large Deficits Produce High Interes Rates?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75.

Evans, P., 1986, Is the Dollar High Because of Large Budget Deficits? 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 18.

Evans, P., 1987a, Interest Rates and Expected Future Budget Deficits in the United States,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95.

Evans, P., 1987b, Do Budget Deficits Raise Nominal Interest Rates? Evidence from Six Countries, 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 20.

Feldstein, M., 1983, Signs of Recovery, Economist 287.)

Kormendi, R. C., 1983, Government Debt, Government Spending, and Private Sector Behavior,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73.

Makin, J. H., 1983, Real Interest, Money Surprises, Anticipated Inflation and Fiscal Deficits,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65.

Makin, J. H. and V. Tanzi, 1983, The Level and Volatility of Interest Rates in the United States: The Role of Expected Inflation, Real Rates, and Taxes, NBER, Working Papers, No.1167.

Plosser,C.I.,1982,Government Financing Decisions and Asset Returns, 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 9.

Plosser, C. I., 1987, Fiscal Policy and the Term Structure, 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 9.

Seater, J. J. and R. S. Mariano, 1985, New Tests of the Life Cycle and Tax Discounting Hypotheses, 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 15.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