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译林出版社《新编二十世纪外国文学大词典》第354页(789字)

【生卒】:1915—1979

【介绍】:

俄罗斯作家。

生于军官家庭。中等专科学校毕业后,在工厂当过4年钳工。1934年首次发表业余创作的长《白海人》的片段,同年进原苏联作协高尔基文学院学习,1938年毕业后边当记者边从事文学创作。

1940年发表剧本《我城一少年》,因较好表现当代苏联青年的成长获1942年斯大林奖,他从此蜚声文坛。

卫国战争期间及战后初年,他一直同时写诗、剧本又写小说。着名诗集《在一起和离别的时候》(1942)、《战争》(1944)和《友与敌》(1948,获1949年斯大林奖)中,《等着我吧》和《斯摩棱斯克的道路》等篇发表后即被谱成歌曲在士兵和工农群众中广为流传。

他的四部剧作:描写苏维埃政权下成长起来的青年一代的《我城一少年》(1941),描写俄罗斯人经受战争艰苦考验的《俄罗斯人》(1942),表现访美后真实感受的《俄罗斯问题》(1946)和《异邦阴影》(1949),分别获1942、1943、1947、1950年斯大林奖。1944年发表的《日日夜夜》是原苏联文学中第一部较好反映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中篇小说,获1946年斯大林奖。

50年代以来主要从事反映卫国战争的三部曲长篇小说《生者与死者》(第一部《生者与死者,1958;第二部《军人不是天生的》,1964;第三部《最后一个夏天》,1970)的创作,全书发表后获1974年列宁奖。此外较着名的作品,还有长篇特写《战斗中的中国》(1950)、中篇小说《洛巴金札记抄》(1965)和《没有战争的二十天》(1972)、剧本《第四个》(1961)、诗集《抒情诗五千行》(1976)。他先后担任过多种社会公职,1954年起一直是原苏联作协理事会书记。1988年,他的遗着《我这一代人所看到的——关于斯大林的思考》发表,以札记形式记叙了他与斯大林的交往和自己的思索。

上一篇:西佐夫 下一篇:西尼亚夫斯基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