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译林出版社《新编二十世纪外国文学大词典》第362页(919字)

【生卒】:1883—1945

【介绍】:

俄罗斯作家。

生于贵族家庭。1901年进彼得堡工程学院,1907年临毕业时弃学投身文学事业。第一本集《抒情诗》(1907)受象征主义影响,接着出版的童话集《喜鹊的故事》(1910)和诗集《蓝色河流的后面》(1911)带民间文学色彩。中篇小说《伏尔加河左岸》(1909-1911)及长篇小说《怪人》(1911)和《跛老爷》(1912)用现实主义手法描写贵族地主的经济瓦解和精神堕落。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当记者到前线,发表不少反映战争实况的特写和短篇小说。在剧本《燕子》和《魔鬼》(1916)及《黑暗势力》(1917)中继续批判贵族和资产阶级生活。1918年因不理解十月革命流亡国外,很快陷入债务缠身的困境;1922年在德国与高尔基相识,经后者帮助,消除疑虑,公开宣布与白俄侨民决裂,1923年回到原苏联。最着名的代表作三部曲《苦难的历程》(第1部《两姐妹》,1922;第2部《1918年》,1928;第3部《阴暗的早晨》,1941)在广阔的社会背景上描写四个不同知识分子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到20年代初走向新生活的复杂经历,被称为史诗性长篇小说,获1943年斯大林奖。作家二三十年代的其它作品,有自传体小说《尼基塔的童年》(1920-1922)、长篇讽刺小说《涅夫佐罗夫的奇遇或伊比库斯》(1924)、科幻小说《阿艾里塔》(1922-1923)和《加林工程师的双曲线体》(1925-1927),以及《不幸的星期五》(1924)、《五人同盟》(1924)和《蔚蓝的城》(1925)、《蝮》(1928)等大量短篇小说。描写保卫察里津战役的中篇《粮食》(1937)后来被评论界认为是宣扬个人崇拜的失败之作。20年代开始构思和创作的长篇历史小说《彼得大帝》(第1部1930,第2部1934,获1941年斯大林奖,第3部未完成)着力塑造致力于改革的彼得一世形象。卫国战争期间除发表大量充满爱国主义激情的特写、政论外,还出版有短篇小说集《伊凡·苏达列夫讲的故事》(1944)和历史剧《伊凡雷帝》(1943,获1946年斯大林奖)等。

1939年他被选为原苏联科学院院士。

上一篇:托尔斯泰娅 下一篇:托马舍夫斯基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