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仁科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译林出版社《新编二十世纪外国文学大词典》第392页(754字)
【生卒】:1894—1956
【介绍】:
乌克兰作家、电影剧作家、电影导演。
乌克兰功勋艺术家(1939)。全苏国立电影学院教授(1955)。
原苏联电影事业创始人之一。
俄罗斯联邦人民艺术家(1950)。生于乌克兰切尔尼戈夫省的一个农民家庭。1914年毕业于格卢霍夫师范学院,后又就读于基辅大学与基辅商学院。
1921-1923年在华沙和柏林从事外交工作,并在柏林美术专科学校学习过绘画。1923-1926年为报纸搞插图工作。1926年起先后在敖德萨、基辅和莫斯科的电影制片厂工作。所导演和拍摄的影片,除《外交信使袋》(1927)、《响山》(1928)外,均由他自己创作。1926年创作电影剧本《改革者瓦夏》,并执导此片。1929年创作并执导反映1918年基辅兵工厂工人起义的影片《兵工厂》。
1930年创作并执导描写乌克兰农民集体化运动的影片《土地》。杜甫仁科在无声片时期的才华达到了顶峰。1935年他创作并执导了表现远东地区建设的影片《航空城》。1939年创作描写乌克兰人民在国内战争时期英勇斗争的史诗影片《肖尔斯》,并获1941年斯大林奖。
卫国战争期间,杜甫仁科上前线,担任军事记者,写了许多政论文、特写和短篇小说,并创作和执导了两部纪录片:《为我们苏维埃乌克兰而战》(1943)和《在第聂伯河右岸乌克兰的胜利》(1945)。战后,他创作并执导了《米丘林》(1949),同年获斯大林奖。此后,他开始在电影学院任教,但仍创作了中篇小说《迷人的杰斯纳河》(1955,1957年发表),剧本《南极洲的发现》、《海之歌》(1956)。去世中断了他《海之歌》的工作,1959年由导演索恩采娃完成。
同年被追授予列宁奖。由他编剧的《火红的年代》也由索恩采娃执导于1961年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