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译林出版社《新编二十世纪外国文学大词典》第655页(570字)

【生卒】:1868—1951

【介绍】:

法国散文家、哲学家。

早年就读于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取得中学教师资格,在各地教授哲学。1903年起,在激进报纸《鲁昂快报》上每期发表一篇600余字的短文,海阔天空,无所不言,有街头印象、乡村漫步、书海拾贝等,文章日后汇集成册,以《漫谈》(1908-1956)为题出版。作为哲学家,他既无理论体系,又无赫赫威望,但他通过对人与事不疲倦的观察,发展了笛卡儿以来的唯理主义。他不迷信名人,教育学生们不应盲从某一学说与理论,而应自己去观察,从现实中平静地寻求真理。

他培养出了让·普雷沃、皮·波斯特、安·莫洛亚、亨·西斯等着名学者,成为法国下一代众多哲学教员之导师。阿兰思想的形式绝非枯燥乏味,他追求充满生命力与美的艺术效果,在他看来,人所能达到的最高境地,是通过创造作品来创造人自身。

写有《玛尔斯或战争真相》(1921)、《艺术体系》(1920)、《思想与年龄》(1927)、《海岸上的谈话》(1931)、《思想》(1932)等作品。1933年退休后仍笔耕不辍,留下了《我的思想历程》(1936)、《斯丹达尔》(1935)、《巴尔扎克》(1937)、《心的冒险》(1945)、《众神》(1947)等使后代深受影响的作品。

1951年,被授予首次颁发的国家文学大奖。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