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译林出版社《新编二十世纪外国文学大词典》第1076页(935字)

是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在法国文坛上崛起的一个文学流派。

新小说派在思想上深受现象学、存在主义、直觉主义、相对论的影响,它是西方现代语言学、符号学、心理分析学以及其他科学技术的发展在小说创作领域中引起的反应。新小说派作家认为本世纪20年代中期以来,欧美小说一直没有摆脱危机的状态,其原因就是巴尔扎克时代所形成的传统小说技法已经陈旧,丧失了反映当代现实生活的能力。他们主张彻底摆脱19世纪现实主义小说的传统定规,要求在人物、情节、结构、叙述方式、语言方面进行“激烈的改革”。新小说派作家认为占小说中心位置的应是“物”(即事物、形态或内心活动)而不是人,人物只是“临时道具”。

他们不着意刻画人物性格,人物没有鲜明的轮廓,难以形容,无从捉摸,可以随意变换名字或干脆只有代号。新小说派不注重情节的发展,认为情节是传统小说家为了塑造人物而故意编造出来的,目的是使读者进入“谎言的世界”而脱离实际生活。因此他们的作品大多是没有完整连贯的情节,最多只有简单平淡的故事梗概,而且常常是杂乱、模糊、残缺不全的。新小说派认为传统语言已经“僵化”“陈腐”,小说要经得起电影和电视的竞争,首先必须在语言文字上下功夫。

他们极其注意研究隐喻、对称、类比、节奏、谐意、人称变化等技巧,使语言细致精确,虚实错综,富有特色。

新小说也常用时序颠倒、穿插跳跃的写法,目的在于表现这变化迅速的时代。

这些作品突出地表现了本世纪西方现代派文学思想特征和艺术特征。它那种注重形式、以形式为内容的主导观念契合了现代主义文艺的根本原则。

新小说派的代表作家和主要作品有阿兰·罗伯-格里耶(Allain Robbe-Grillet)的《橡皮》(1953)、《窥视者》(1955),娜塔丽·萨洛特(Nathalie Sarraute)的《陌生人的画像》(1944)、《金果》(1966),米歇尔·布陶(Michel Butor)的《米兰卷》(1954)、《变》(1957),克洛德·西蒙(Claude Simon)的《风》(1957)、《佛兰德公路》(1960)、《豪华旅馆》(1962),玛格丽特·杜拉斯(Marguerite Duras)的《街心花园》(1955)等。

上一篇:叙述学 下一篇:参照物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