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译林出版社《新编二十世纪外国文学大词典》第1083页(699字)

结构主义是20世纪以来广泛地应用于分析人类及其文化现象的一种思想方法。

这种思想方法发源于当代语言学的各种成果,主要是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的理论。它的基本特点是在解释任何现象时,撇开具体内容和单纯的因果关系,只注重寻找和描述其结构。在结构主义看来,任何一个系统的个别成分或单位的意义是由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决定的,关系即形式、即结构,这是结构主义的基本范畴之一。

50年代法国的一些批评家由于受到列维-斯特劳斯结构主义人类学的影响,用结构主义方法对文学作品的语言单位进行分解、归类、组合,试图在这种结构分析中找到艺术作品形成的根源。

他们把结构主义语言学系统地引进文学批评,认为文学作品就是一种语言行为,把它看成是一个大“句子”,把句子作为一部小“作品”,给文学作品分析提供了“描写层次”的概念。结构主义不反对模拟,但它不是传统现实主义的模拟,因为它模拟的不是实存形象而是功能。

他们坚持从作品内在的语言意义入手,往往以叙事作品为对象,探讨作为符号的语言单位怎样通过作家技巧的“点化”组成一个作品的整体。结构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有罗兰·巴特、茨维坦·托多罗夫、热拉尔·热奈特和格雷斯。其中罗兰·巴特的《叙事作品结构分析导论》(1966)是结构主义文学批评理论的最好总结。

结构主义方法吸收了现代系统论的某些思想,打破了文学的神秘主义观念和纯主观主义的文学批评理论,具有一定的科学价值。但它简单搬用语言学的现成规律来解释无限丰富的文学现象,有牵强附会的弊病,并且它切断艺术同社会生活的血肉联系,有浓厚的形式主义倾向。正因为如此,结构主义在70年代以后开始走向衰落。

上一篇:俄国形式主义 下一篇:超现实主义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