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哲学辞典

对立面统一和斗争的规律

书籍:哲学辞典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广东人民出版社《哲学辞典》第139页(1779字)

现实的普遍规律和人类思维对现实之认识的一条普遍规律,它表现了唯物辩证法的实质、“核心”。

每个客体本身均包含有对立面。辩证唯物主义所说的对立面是指诸如这样的一些因素、一些“方面”:它们(1)处于不可分割的统一之中:(2)彼此互相排斥,并且这种互相排斥不仅表现在不同方面,而且表现在同一方面:(3)互相渗透。没有对立面的统一,也就没有对立面,没有对立面,也就没有统一。对立面的统一是相对的、暂时的,而对立面的斗争则是绝对的。

这个规律不用借助任何外力就能说明一切运动的客观、内在“源泉”,使我们能够把运动看成是自己运动。这个规律揭示了多样性的统一是具体的同一,而不是死板的同一。

辩证思维在抽象划分极限的时候,并没有割裂整体,相反,是把整体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视为一个其对立面互相渗透、互相制约地贯穿于发展全过程的体系来加以把握。这样,事物的具体完整性和事物的发展就能在“概念的逻辑”中再现出来。

在这个规律中,最集中地表现了辩证思维与知性—形而上学思维的对立。

知性—形而上学思维把运动的“源泉”解释成只不过是一种不同于运动本身的、处于运动之外的源泉,把统一解释成是一种与多样性并存的统一。形而上学描述运动的外在结果和事物的外在并列方面,着意以此来偷换运动、偷换多样性的具体统一。辩证法的全部历史就是围绕着这些问题进行斗争的历史,就是致力于解决这些问题的历史。

矛盾辩证法的创始人是赫拉克利特。爱利亚派(芝诺)把矛盾变成纯粹主观的东西,把矛盾归结为推动运动和多样性的一种手段(“消极的辩证法”——疑难)。

在文艺复兴时代,库萨的尼古拉和布鲁诺发展了“对立面一致”的思想。康德只是靠割裂主体和客体的二元论来“消除”二律背反。

为克服这种割裂所作的种种尝试,产生出辩证矛盾思想(费希特、谢林、黑格尔)。对这一思想的创立建树了特大功绩的是黑格尔,他在研究矛盾问题中作出了他在唯心主义基础上所能作出的最大贡献。

现代资产阶级哲学的特点是,或认为矛盾无法解决,倾向于把矛盾非理性化(“悲剧性辩证法”):或企图否定矛盾范畴,代之以术语区别(实证主义)。克思主义对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的规律这个“认识规律(以及客观世界的规律)”(列宁语)作了唯物主义的阐释和论述。

要用辩证法、逻辑和认识论相一致的原则这一观点来看待这个规律,不能把这个规律归结为“实例的总和”,而应把这个规律看作是存在和思维的普遍规律。这一规律的客观普遍性乃是它在认识中所起的方法论作用的基础。

要证实它的普遍性,就得研究它的这些作用。这个规律还能确定科学理论的结构,因为科学理论的结构要揭示统一物一分为二的辩证法。

马克思的《资本论》就是这种结构的典范。解决矛盾能使研究工作按事物本身的逻辑前进,并且是创立和综合新概念的合理方法。认识中的辩证矛盾并不归结为正题和反题的冲突,而是蕴含在通向解决辩证矛盾的运动之中。

了解辩证矛盾,就是要了解它是如何发展和获得解决的。

解决辩证矛盾决不能归结为简单地消除推论中混乱的形式逻辑矛盾。只有在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创造性过程中,才能切合实际地表达出理论内部的辩证矛盾(参见抽象和具体)。因此,不能把理论的全面叙述塞进唯一的“无矛盾的体系”的框子中。发展过程是通过内部对立面的冲突和外部对立面的冲突而实现的。辩证法不是把外部对立面视为原来就有差别的本质,而是视为统一物一分为二的结果,归根结底是由内部对立面派生出来的东西。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学说就是建立在运用这个规律、研究社会矛盾的基础上,它论证了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动力这一命题,并从中作出革命结论。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固有矛盾的展开并通过社会革命获得解决的一种合乎规律的结果。矛盾及其解决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社会主义也是通过矛盾而发展的,但社会主义的矛盾具有特殊性(参见对抗性矛盾和非对抗性矛盾)。辩证矛盾范畴对现代自然科学同样具有重大的方法论意义,因为现代自然科学越来越经常地碰到客体的矛盾本性。

马克思列宁主义使矛盾范畴成为源于人类全面完整地把握世界的思维方式的一宗财富,因此,人类没有理由害怕矛盾或阻碍矛盾的解决。

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的规律所具有的世界观方面和教育方面的意义,还表现在它教导人们不要把发展的任何阶段和历史上的任何成就看成最终极的东西,从而给人们指明了进行无限创造的方向。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