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神说
书籍:哲学辞典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广东人民出版社《哲学辞典》第209页(503字)
俄国的一种宗教哲学流派,它力图证明社会发展的目的在于实现正确意义上的“新”基督教的理想。
1905—1907年革命失败后,寻神说在资产阶级知识界中特别流行。在当时的出版物中以及在1907年恢复起来的宗教哲学协会中,对寻神说思想开展过广泛的讨论。
寻神说的代表人物是下列一些哲学家和颓废派作家:别尔嘉也夫、Д.梅列日柯夫斯基(《不是和平,而是宝剑》,1908年)、Н.明斯基(《论宗教信仰自由》,1902年;《未来的宗教》,1905年)等。他们煽动对基督教遗训采取“新的态度”,鼓吹进行某种“宗教改革”。正如列宁所指出的那样,他们企图使宗教活跃起来,并用新的手段使宗教在人民中得到巩固。他们说,生活的目的在于寻神,历史的使命就是在人类中实现神的意旨,创立神化的人类,即创立一种建立在宗教基础上的社会组织。与传统基督教寄望于来世的天国不同,寻神说认为:宗教的理想(永恒的生命,“神圣的社会生活”等等)仿佛在人世间就能得以实现。他们坚持非理性主义,他们认为神秘的认识、天启就是获得真理最可靠的方法。1917年十月革命后,大多数寻神派分子都离开了俄国并反对苏维埃政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