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江苏文艺出版社《历代怨趣诗怪诗鉴赏辞典》第787页(1148字)

【原文】:

【原文作者】:苏轼

【鉴赏】:

据《东坡问答录》等书记载,宋神宗熙宁年间,北朝使者来朝,常常写诗为难翰林院学士们,如果答不出,他们就以此夸耀自己,显示国威,搞得北宋朝廷很伤脑筋。

有一次,北朝使者来了,皇上就叫苏轼任馆伴,陪同他们。其中一位就用诗诘问苏轼。苏轼笑着说:“赋诗,亦易事也;观诗稍难耳。”于是立即挥毫勾画出十二个字,向那位使者请教。

使者颠过来,倒过去,怎么也看不懂,感到非常惶恐,十分尴尬。从此以后,北朝使者来朝就不敢说诗了。这种神智体诗,虽然带有文字游戏性质,而且极诡怪,但设想倒是十分新奇的,往往显示出作者的智慧与才能。苏轼此诗可为代表。

作者妙在不将全诗写出,而“以意写图,令人自悟”,北朝使者当然要败下阵去。

这首怪诗原来这样读:

长亭短景无人画,老大横拖瘦竹筇;

回首断云斜日暮,曲江倒蘸侧山峰。

苏轼是着名的豪放派诗人,此诗写得很有气魄。先写山间观景,“长亭短景无人画”,见山顶一座长亭在夕阳余晖中斜下低低的影子,是一幅绝妙的夕照图,美极了;可惜没有人来将这一美景描绘进图画中。

“老大横拖瘦竹筇”,一位年老长者,翻山越岭,寻山访水,兴致勃勃,可是日暮时分足力不济了,就以竹杖撑拄慢行。看来,他已游览了整整一天,现在晚霞满天,他又舍不得即刻返家,面对夕照晚景,流连忘返。

可是毕竟年老力衰,连拿瘦竹杖的力气也没有了,只得横拖着慢慢地踱步观赏。

这又是一幅绝妙的图画!“拖”字把老人对大自然的挚爱和大好河山的眷恋表达出来。

苏轼在宋哲宗元祐年间任翰林院学士,当时已近六十岁,诗中的老者可能是他本人的写照。神宗年间他曾被贬黄州,流连山水,乐以忘忧,因此,他对寻山访水,觅奇探胜,是颇有体会的。“回首断云斜日暮”,老者准备下山,他依依不舍地回头远眺,只见落日晚霞,渐次暗淡,片片归来的白云飘飞着,俊逸多姿,十分迷人!“曲江倒蘸侧山峰”,一座座山峰的侧影倒映在弯弯的江水中,好象一支支巨大的毛笔笔颖,正在饱蘸着澄碧的江水,准备挥洒成巨幅泼墨画。三、四句想象奇特,气势恢宏,又是一幅动静相因的优美图画。

这首神智体诗,实际上是一首写景诗。作者不仅描绘了祖国壮丽俊秀的山光水色,而且字里行间渗透着深情至爱。王国维《人间词话》说:“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物皆着我之色彩。”“有我之境,于由动至静时得之……故宏壮也。”可以帮助我们品味这首诗的意境与艺术技巧。至于通过勾画十二字,深藏着一首七言绝句,并且要读者自己悟出,更可见作者的睿智和聪明了。

分享到: